每经记者 丁舟洋 每经编辑 董兴生 卢祥勇 盖源源
昏暗的走廊里,挤满疲惫的家长,他们的目光投向坐在教室里的孩子们,这些仅仅是小学阶段的孩子,要在密密麻麻的补习班和刷题刷卷子中,度过一个又一个周末。
“我也想让孩子快乐成长啊,可班里其他同学都在补,我们不补就跟不上,考试成绩落后太多,小孩也不开心。”“我家二胎准备‘幼升小’,听说还要面试家长,胖的家长不要。”
家长们的窃窃私语如魔音一般难以隔绝,让人一边觉得荒唐、迷茫,一边又忍不住侧耳倾听。
谁想让孩子的童年牺牲在题海里?谁不曾在辅导孩子作业时发过飙?可是不舍得又能怎么办呢?在不断提前的起跑线面前,教育成了当代中国家庭的痛点。
文艺创作立足当下,电视剧《小舍得》聚焦小升初群体,剧中两个家庭不同的教育理念不断碰撞、冲突,折射出生活中千千万万个家庭每天直面的教育命题。何谓舍?何谓得?该剧收官之际,《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小舍得》原著作者鲁引弓、该剧编剧周艺飞。
图片来源:鲁引弓微博
在影视剧里,随着剧情走向结尾,所有的矛盾都将在高潮中得到解答。而将目光拉回现实中,舍与得仍在观众心中盘桓,这是只能自己在成长中去体悟的答案。
教育是当代家庭的痛点
近几年,聚焦家庭题材的电视剧频创佳绩,成为剧集市场的一股重要力量。
今年4月,柠萌影业“小”系列第三部《小舍得》上线,相比于此前《小别离》和《小欢喜》关注的中考和高考,《小舍得》主要探讨了“小升初”的话题。
《小别离》剧照 图片来源:猫眼专业版
三部小系列,关注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教育,原著均出自鲁引弓之手。对鲁引弓而言,《小舍得》的创作有些“无心插柳”。
有着20多年媒体从业资历的鲁引弓,曾偶然写了一部描写“小留学生”的《小别离》。在影视剧的放大作用下,《小别离》出圈了,热心子女教育的家长成为鲁引弓的垂直读者群。
有一次,在从广州回杭州的高铁上,鲁引弓看到一家媒体做了一组关于课外补习班的系列报道,探讨的是补习班给家长和孩子带来的压力。看完后,鲁引弓随手转发到朋友圈,没想到收到铺天盖地的评论。“朋友圈从来没有过那么多的评论。”
家长对这个话题格外共鸣,抱怨给孩子补课的辛苦,“孩子哭,家长也哭”。“所以《小舍得》的创作来源于读者的推动和业界的推动。”
回顾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子女教育经历,鲁引弓发现,虽然都是用功学习,但从没有近五六年那么“疯狂”。“现在的教育资源总比我们那时候更丰富吧,为什么大家反而更紧张了?我觉得这和社会大的转型期有关,这一代家长本身很多就是‘996’,加上社会发展这么快,他们一不留神就会发现自己的专业跟不上,需要不断地刷新知识,所以他们会把这种焦虑带回家。”
身在优质教育资源竞争激烈的上海,也是一个80后母亲,周艺飞接下了《小舍得》的剧本创作。
图片来源:周艺飞微博
“北京、上海生活和工作的节奏非常快,大环境之下,教育也很难摆脱其外。而且城市中产可能会更加焦虑这一点,因为这一代父母,他们很多人本身是靠读书改变命运,实现了阶层跨越。所以身为父母最担心的一点就是,他们的孩子将来可能不如自己,考不上自己的母校,过不上现在的生活,所以才焦虑。他们认为阶层没有固化,向上的通道很难,但下滑的通道一直都在。”周艺飞说。
“前面的家长站起来看戏,后面的家长也必须站起来”
在写《小舍得》前,鲁引弓从未发现,原来小区里有那么多因为辅导孩子作业而压抑不住心中怒火的家长。
“因为写这个题材,我就会去留意身边的细节,听到小区里那些骂孩子的声音穿窗而出。有一次我还看到,大人陪着小孩打着电筒在楼下找作业本,肯定是生气时忍不住把作业本从窗户丢出来了。白天在小区碰到这些家长,都是文质彬彬、有修养的,孩子是他们最心肝的宝贝,但是在管孩子作业的那一刻,他们一定释放了心里的魔鬼。”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鲁引弓采访了300多个家长,听到的远比写出来的更纠结。“无论是我们做记者还是搞文学创作,都写不过生活的焦虑。我们的笔力不够,没那么狠,写不到那个份上。一方面是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如果真写成这样,也能想象读者谁看啊,每天已经那么焦虑了,再看这个东西更郁闷了。这和我们那时做报纸是一样的,每天都希望能选一个有温度、有人文关怀的稿子做头条。”
影视剧里,佟大为的一句台词击中了很多家长的心。“看演出时,前面突然有人站起来了,于是你也得站起来,否则就看不到了,最后所有人都站起来了,结果就是所有人都不舒服地站着看完整场演出,无人受益。”用这种剧场效应来形容不断提前的“教育军备竞赛”,再合适不过。外界环境的压力下,很多原本只希望孩子不要太差的家庭也被迫卷入到小学生补课的浪潮中。
孩子的课外时间有限,宝贵的童年不能重来,选择了补习班势必就要牺牲快乐的时间。但在“剧场效应”下,舍与得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我看到有些批评很简单地把所有问题都推给家长,认为是家长对孩子太狠。我觉得这个问题如果真那么简单,没有一个家长会为了成绩而不爱护自己的孩子。他们肯定比那些旁观者更爱自己的孩子,《小舍得》为什么能打动人,就是把这种爱和痛揉在一起了。”鲁引弓说。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舍得》微博
前面的人站起来了,后面坐着的人心里着急,怎么办?周艺飞在做剧本时也一直在寻找这个答案。“家长要把对孩子和对家庭的期望排个优先级,是想让孩子将来非得考上名校,实现世俗意义的成功,还是更看重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很亲密,不想因为一味地逼孩子提升成绩而把家庭关系搞得很僵。”
教育和成长都是未完成时
《小舍得》的结尾让人心中一暖,而回到现实中,教育竞争依然激烈,文艺创作并不能给出一个方法论上的标准答案。
“《小舍得》这部剧对现实情况进行了聚焦和浓缩,但如果只就单个的事件来看,其实现实比影视剧更夸张。”周艺飞说,她曾观察过一所顶尖幼儿园的面试,没想到幼儿园先要给家长打分。“在两个教室,分别跟你和小朋友聊。但是三岁的小朋友能聊什么?其实还是在‘考’家长。”“教育焦虑客观存在,我们并没有故意放大或者贩卖这种焦虑。我们的共识就是不要贩卖焦虑,但需要看清现实。”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父母要真正意义上去认识自己的孩子,然后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尊重他的成长规律。就像影视剧最终指向的结论——成长自有答案。”周艺飞认为,“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看重亲子关系,我不太能接受孩子成为一个心中有童年伤痛的所谓‘社畜’。也有很多人深有体会地说,孩子长大后会感谢父母当年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所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自己心里知道幸福不幸福。”
回到教育的本质,鲁引弓觉得,虽然现在竞争激烈、社会发展快,但家长应该明晰,无论是教育还是成长,都始终在进行中的未完成时态。“如果了解这种未完成时态,我觉得我们可以相对从容一点。”
不要被补习机构传递的那种“错过这个时刻,就永远跟不上了,就和他们成为另一个阶层了”的说辞给吓住了。鲁引弓觉得,对儿童智商的所谓超前开发,是违反规律的。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舍得》微博
对抗“鸡娃”的焦虑,家长圈曾有句名言:“你想让你的孩子考清华北大,你自己先考一个哈佛吧。”周艺飞对此深感认同,“家长要把孩子当‘人’看,换位思考,你生气孩子有时候忍不住玩游戏,想想自己上班时会不会也有摸鱼的时候?你不喜欢别人问你年终奖多少,为何还没有升职加薪,孩子也不喜欢天天被逼问考试名次何时才能上升。孩子不是圣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前不久,清华大学学者刘瑜的演讲《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普通人》引发大家讨论。“放在那个语境里,我觉得特别理解。”鲁引弓说,“别以为做普通人容易,在大时代里做一个小人物也是需要勇气的,况且每个人的闪光点不同,每个人其实都不是普通人。”
记者| 丁舟洋 毕媛媛 何琦玮(实习生)
编辑|董兴生 卢祥勇 盖源源
校对|程鹏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