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主观性较强的“幸福城市”概念,该指标体系特征之一将是主观与客观、主体与环境统筹。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编辑 刘艳美
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12年的成都,正在加速推动“幸福城市”建设步伐。
继今年2月成都发布“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实施方案后,3月18日,西南交通大学对外透露,将推出一套“国际幸福城市”观测和评价体系。这也是西南交通大学与国际行政科学学会继共同筹建世界幸福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后,联手发起的又一项目。
作为项目发起者之一,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一帆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对于主观性较强的“幸福城市”概念,该指标体系特征之一将是主观与客观、主体与环境统筹。而从成都出发,该指标还将构建一个反映全球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治理的话语体系。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当下,要让城市摆脱“唯GDP论”思维惯性,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评价指标体系也理应作出相应改变。
国际上已有类似探索。比如,新西兰等国家率先提出GEP(Gross Ecosystem Product,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从生态角度对GDP核算方式进行补充;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国民幸福指数)也成为衡量一国幸福程度的指标之一。
在杨一帆看来,与过去关注某一细分领域的指标相比,更需要建立一套全面的评价指标。换句话说,就是将过去运用多年的GDP,逐渐改成“GDP+”,一种衡量地区发展程度的混合算法。
“国际幸福城市”评价体系由此应运而生。
据杨一帆介绍,“国际幸福城市”评价体系将探索全球幸福城市研究的“全人”视角,即“人文、人境、人业、人才、人气”,围绕“尊严与包容”“才智与创新”“活力与参与”等关键维度,构建一套经济与民生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成都将是该体系的重要来源。杨一帆观察到,在前期实践中,成都已对“幸福城市”建设进行诸多探索,但是缺乏一个理论体系对其进行挖掘。而从成都出发,该指标还将构建一个反映全球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治理的话语体系。
一个例子是,指标将参照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17个目标,将国际评判标准和包括中国城市在内的治理实践进行结合。同时,杨一帆介绍,该指标还将进一步整合世界公共行政与城市治理研究资源及国际专家网络,推动更多城市经验加入。目前,已有南非、法国、比利时等地专家共同参与。
新指标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扭转城市对竞争力的固有理解。
杨一帆举了一个例子,从城市发展规律来看,随着人的寿命延长,今后家庭老人的扶养需求会进一步提升。但这并不仅仅是民生问题——如果城市不能安顿好老人,那么,人才如何能安心为城市作出贡献?
在他看来,过去,城市通常将GDP、税收、总部基地、500强乃至服务业增加值等作为衡量竞争力的标准,但如今,城市的竞争力还体现在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能否实现没有歧视的公平可及,这些不仅是民生问题,更将关乎城市能否吸引人才。杨一帆指出,城市应该看到,老年人背后是年轻人,是城市的吸引力。
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新增指标,同样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仍以养老为例,除基础设施数量和人均占有率等基础指标外,城市还需关注更多软性指标。杨一帆指出,在此领域政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责任,一是保住最基本的养老服务保障或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二是政府要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市场竞争机制。
“建立普惠、市场化、多元化、社会化的养老方式,要利用市场机制来解决。”杨一帆说,“要发挥人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主观能动性,老人之间也存在互助关系。同时,要让价格信号更好地发挥作用。现在的价格信号并不清晰,市民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服务,也不知道应该拿什么价格去获得更好的服务。”
总而言之,如杨一帆所说,有了制度体系的引领和保障,有了经济基础做支撑,又有软性文化的建设,那么这个城市必然是个吸引人来的城市,始终是围着人与城的和谐来发展。(实习生刘雅玲对本文亦有贡献)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