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黄辛旭 每经编辑 裴健如
2021年两会即将拉开帷幕,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3月1日公布了《关于提高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率,增强国内汽车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建议》、《关于加强数字生态环境下汽车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建议》、《关于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政策配套,助力汽车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建议》和《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车电分离”商业模式政策体系的建议》四项议案。
具体来看,陈虹提交的前两个议案均与汽车智能网联有关,后两个议案则主要聚焦绿色出行领域。
建议制定车规级芯片“两步走”路线
根据中汽协预测,芯片短缺对2021年一季度的汽车生产会造成很大影响,且影响会蔓延至第二季度
“目前国产车规级芯片仍然存在整车应用规模小、车规认证周期长、技术附加价值低、上游产业依赖度高等问题。”在陈虹看来,芯片问题并非不可解决。他认为,中国的车规级芯片国产化已拥有规模基础,结合我国消费电子行业发展和日韩车规级芯片产业链建设经验,未来可通过产业扶持政策解决上述问题。
在陈虹看来,实现车规级芯片企业从外部到内部的动力转换,要制定车规级芯片“两步走”的顶层设计路线:第一步由主机厂和系统供应商共同推动,帮助芯片企业首先解决技术门槛较低的车规级芯片国产化问题;第二步主要由芯片供应商推动,形成芯片供应商内生动力机制,解决技术门槛高的车规级芯片国产化问题。
目前,主机厂与芯片制造商合作自研芯片已成为行业趋势。据了解,上汽集团近期已开始进军芯片行业,并与芯片企业地平线计划推出对标特斯拉FSD的国产芯片。
不过,陈虹在议案中提到单靠市场一股力量很难推动车规级芯片国产化。“建议针对具体高技术门槛芯片,推动设立整车、系统、芯片的重大联合攻关专项项目,由政府、企业分摊研发资金,共享专利,占领未来行业制高点。”陈虹说。
除了智能网联汽车要运用到的车规级芯片,陈虹在《关于加强数字生态环境下汽车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建议》这一议案中提到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大数据安全问题。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汽车的总销量约为2532万辆,其中具备一定自动辅助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的占比快速提升。而智能车辆数据的安全问题和个人隐私保护一直是业内关注的话题。
陈虹在议案中建议,要建立准入制度,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包括高精地图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商业用途需经国家相关部门备案管理;建议加强数据隐私保护,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对于可能存在的隐私风险具有告知义务,用户应拥有选择权和知情权;要求智能网联汽车的制造和销售企业建立完备的数据安全管理和软件升级流程;借鉴互联网信息管理制度,智能网联汽车提供的数字服务内容也需要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管和审查;建议严惩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行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等。
呼吁推广“车电分离”模式
根据我国的碳中和承诺,二氧化碳排放要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如何实现“碳中和”目标也是汽车圈热议的重点话题之一。所以,陈虹的另外两个议案都聚焦绿色低碳出行领域。
在《关于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政策配套,助力汽车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建议》这一议案中,陈虹提到氢燃料电池汽车经过多年的自主创新发展,已进入商业化应用初期。
“但氢能产业的发展面临法规政策的‘铁壁合围’,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等各个环节发展受制于当前法规政策的种种限制。”陈虹说,“相比交通燃油、天然气等能源管理的法规政策,目前政策对氢能的管理属于‘一刀切’,把氢能源参照危险化学品进行管理。这为氢能商业化应用增加了不少障碍与成本,导致氢能从制造端到使用端的成本急剧增加,不利于新兴战略产业的快速成长。”
为此,陈虹建议,从国家层面制定我国的氢能战略发展路线图,明确阶段性目标和分步实施的重点;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明确牵头主管部门,建立有力的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氢能战略落地实施;建议在氢能管理政策法规层面有所突破;建议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管理的减排项目范围和碳交易的试点范围等。
此外,陈虹还提交了《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车电分离”商业模式政策体系的建议》。在这一议案中,陈虹提到了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商业模式。
目前,新能源汽车“车电分离”商业模式是国家鼓励探索的方向,这一商业模式主要包括快换式、非快换式等操作形式。其中,快换技术主要解决续驶里程问题,比较适用于出租车等营运车辆。“非快换式车电分离模式”的换电频度低,一般2~3年换电一次,基于现有4S店售后检修设备即可实现电池更换,无需巨额投资,且具备兼容快换模式的可行性。
陈虹建议,国家应同时鼓励非快换式和快换式“车电分离”模式的推广应用,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协同研究,针对“车电分离”模式全面梳理和出台完善的管理政策。
“‘车电分离’模式的顺利实施涉及产品公告、车辆登记注册、税务、保险等多个环节,建议国家相关部委针对不同‘车电分离’模式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完善相应政策与流程,加快推动‘车电分离’应用落地。”陈虹说。
封面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