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深圳40年•财经40人| 贝壳深圳站店东委员会会长黄明川:深圳将吸引更多人才加入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8-24 13:33

    每经记者 甄素静    每经编辑 陈梦妤    

     贝壳深圳站店东委员会会长黄明川

    1992年大专毕业后我来到深圳,第一份工作并不是在我现在从事的房地产行业,而是在一家台资制造企业。刚毕业我从基层做起,一步步做到了接近核心管理层的高层。这些经历也使我见证了深圳从制造向高新技术艰难、快速转型的过程。

    我来自四川广安,在深圳有很多四川人。我们带着四川人与生俱来的火辣热情以及善于钻研的精神,为深圳城市、文化注入了来自西南的一股强劲力量。我们能吃苦且善于寻找机会。我们的父辈多是农民,虽没上过什么学,但笃定知识能够改变命运,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别怕吃苦,要能好好做事、做人。也正是这种不怕苦、善于钻研的精神,为深圳发展带来了无限活力。

    我在制造行业从业时,深圳正处在由制造业向高新技术的转型期。那一时段的深圳以富士康为代表的专业代工,以及以华强北为代表的模仿式创新为主,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仍相对有限。来深圳从事与制造业相关的工作是当时很多人的选择。随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逐步提升及全国更普遍性的对外开放,深圳开启了向高技术产业的艰难转型。

    进入新世纪,深圳市政府也提出土地、资源、人口、环境四个“难以为继”问题,倒逼深圳走上自主创新驱动之路。深圳率先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将创新发展提升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现在深圳已从受托式加工转为自营式加工为主,并且孕育出了华为、中兴、腾讯等具备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企业,逐渐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及相关产业等四类支柱产业,而我也在期间看准机会转行到了房地产行业。

    上世纪90年代从山村走出来的年轻人奋斗经历,与深圳发展极其相似。从山里娃到各行业管理层、佼佼者,从小渔村到大都市,我们与深圳城市发展相互成就。深圳为年轻人奋斗提供了机会,我们为深圳发展贡献了宝贵青春,多数人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安居乐业,实现了个人梦想。

    相信在“双区”利好叠加、驱动的新时代下,深圳将吸引更多人才加入,为其向国际大都市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封面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深圳40年•财经40人|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李彬:深圳各学校办学设施、条件基本做到了均衡化

    下一篇

    深圳40年•财经40人| 深圳市人大代表金心异:深圳人这些年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改革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