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武汉的“天才少年”们,仍在赶往深圳?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8-11 20:14

    在公开的“天才少年”中,已有4名来自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且其中3人拿到了“天才少年”最高档年薪201万元。事实上,“武汉人才+深圳企业”的故事并不少见。近年来,武汉大力建强产业、设法留住人才,深圳也在兴建大学、努力弥补短板。已经步入新发展阶段的两城,能否扭转“单向输出”的关系?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编辑 杨欢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上周,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又刷屏了。

    这项由任正非发起的用顶级挑战和顶级薪酬去吸引顶尖人才的项目,继去年公开8位入选者后,今年新的入选名单也逐一揭开面纱。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公开的“天才少年”中,有4名来自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且其中3人拿到了“天才少年”最高档年薪201万元。目前,获此待遇的全球仅4人。

    “武汉人才+深圳企业”,多么熟悉的配方。仅以华科大为例,据统计,目前在华为工作的该校毕业生数量在5700人左右,算上曾经就职于华为的校友,总人数已超过10000名。

    曾有人说“武汉人才留不住,总是深圳得人心”。近年来,武汉大力建强产业、设法留住人才,深圳也在兴建大学、努力弥补短板。

    已经步入新发展阶段的两城,能否扭转“单向输出”的关系?

    01

    图片来源:摄图网

    2017年,武汉提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工程”,争取“五年留下100万大学生”。在“每年有99%的博士、96%的硕士和89%的本科生流向市属以外单位”的现实面前,武汉期待改变。

    去年底,武汉向外宣称,截至当年10月,大学生留汉人数已超过100万,提前完成目标。但从几所重点院校来看,情况似乎并不那么令人满意:

    去年华中科技大学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毕业生流向前三名分别是广东、本省与上海,占比分别是28.8%、27.02%和8.45%。

    而在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提出的前一年(2016年),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中流向广东和本省的比例分别为30.00%和26.45%,尽管情况有所好转,但广东仍然是最受欢迎的就业目的地。

    武汉大学的情况则刚好相反。一直以来,武汉大学留在本省的毕业生比例都要高过广东,但近年来呈现出换位的趋势。

    2016年,留在本省和前往广东的本科毕业生占比分别为27.52%和23.48%,但到2019年,该数据分别为26.08%和25.06%,毕业研究生在两地选择的差距也从18.15个百分点缩小至9.51个百分点,更多人选择走向广东。

    换句话说,尽管武汉有了吸引大学生在本地工作生活的资本,但仍没能留住更多名校毕业生。

    而深圳对人才的吸纳能力,从当地学校的就业表现中可知一二。

    2019年,深圳大学本科毕业生中84.17%留在本市就业,10.17%在市外省内就业;同年,南方科技大学的本市就业占比为73.21%,均远高于武汉两所高校毕业生当地就业的水平。

    论及深圳对武汉人才的吸引力,房产交易数据提供了观察的另一个视角。

    根据贝壳研究院统计,今年上半年在深圳完成的二手房非本地客源交易中,有超过10%都由来自湖北的新定居居民完成,仅次于占22.6%来自本省其他城市的客源,属于第二大客群。而在东莞、佛山、广州、珠海等城市,湖北客源也均居于前五大客群的位置。

    武汉对深圳工作的向往有多热烈,深圳对武汉用工的需求就有多急迫。

    在3月18日武汉“返工班列”开出的第二天,广东就立刻接过“接力棒”,一天之内连开两趟。当时,仅未返回深圳的湖北籍务工人员就有14万人。劳务缺口一度让深圳在复工进度上落后于其他一、二线城市。

    02

    图片来源:摄图网

    武汉与深圳就像两张严丝合缝的拼图——

    武汉长于高校资源,“武汉大学生人数全球第一”的说法,一度广为流传。根据武汉教育局7月发布的信息,2019年武汉共有普通高校83所,在校大学生约115.6万,其中在校研究生14.9万。

    但问题是,武汉缺乏匹配当地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岗位。此前有统计显示,留汉毕业生的专业主要分布在工科类,大部分经济学毕业生没能留在武汉。

    根据统计年鉴,2017年,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4433.3亿,其中,重工业为10007.8亿,占比超过2/3。

    数年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曾向媒体分析,武汉是一个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城市,对于拔尖的高校毕业生而言,就业机会仅限于经开区和光谷,对就业率贡献更大的民营经济,在武汉体量并不够大。

    与此相反,作为“高校洼地”的深圳,此前定下2025年的目标高校数量达到20所;但当地发达的民营经济和品类更为齐全的产业资源,让高校一落地就“如鱼得水”。一个被广为流传的例子是,2016年正式开班本科教学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录取分数线已经超过哈工大本部。

    你的长处恰是我的短处,这样的匹配度,无怪乎缔造了两座城市的“亲密关系”。

    但过度依赖不可持续。事实上,一种“取长补短”的做法正在推动二者关系进一步“升温”。

    早在2000年,华中科技大学就在深圳成立了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根据学校官网2018年介绍,该校累计培养学生五千多名,此外,其开办的MBA学历教育还培养了上千名企业管理人才。

    而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率先探索异地招收本科生同年,武汉大学与深圳签署《合作举办武汉大学·深圳备忘录》,深圳进一步借力武汉高校突破瓶颈的计划不言而喻。但囿于国家政策收紧,今年5月该项目最终传出终止信息。

    反过来,武汉人才的大量涌入,也让深圳企业看到了武汉的潜力。

    2018年,华为武汉研发基地投用。作为在中部地区最大的研发基地,其将重点聚焦光能力中心、智能终端研发中心等前沿科技。

    而此前落户的腾讯科技武汉研发中心,同样定位为“腾讯在中部最大的研发中心和人才基地”,重点瞄准移动互联网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

    在那之前,是武汉在深圳招商的频繁动作。2011年,武汉曾三次吸引深圳企业家组团造访,意在以绿色通道等推动其落户。

    2015年,时任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曾提到,武汉要对标深圳,破解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问题,将创新落实到产业活动上,加速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03

    图片来源:摄图网

    如今,各方对两座城市都有新的期待。

    于武汉,刚经历疫情难关,即将迎来来自中央的“一揽子政策”,“新生”意味明显;于深圳,在特区40周年重要关头,多方猜测中央将给予其新的“大礼包”,解决土地、资源等发展问题,以进行新一轮探索。

    关系本就紧密的两市有望迎来更多合作机遇,而企业则成为那根率先加粗的纽带。

    我们此前大致统计过4~6月期间访问武汉的企业名单。其中,迈瑞医疗、平安集团、华大基因、招商局集团、腾讯等企业等深圳企业或前来查看已有项目、或寻找投资新机会,背后是其对布局武汉的高度重视。

    但与之相比,更重要的仍是借力对方资源,推动当地产业链补链强链。

    4月20日,一场名为“华为中国生态之行2020·武汉峰会”的线上会议举行,此时距离武汉解封尚不到两周。作为在武汉布局的深圳企业,华为带来了它的“朋友圈”——会上,6家华为合作伙伴企业签署投资湖北合作协议。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祺扬指出,湖北已形成了疫后重振的“政策洼地”,此后将重点重振“新基建”、抗疫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湖北重启、全面复苏。

    事实上,在日渐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即便是“人才大市”武汉,仍不乏危机感。

    一个例子是,几年前“返乡”的小米,在武汉设立第二总部后,又于今年在深圳落户了小米“国际总部”。被问及原因,小米集团总裁王翔的回答是区位和人才,深圳“汇聚了全球各种不同的人才,有最优秀的创业者、工程师”,无疑是期望走向世界的小米最需要的智力资源。

    2020年,武汉地区应届高校毕业生31.7万人,较去年增长9.3%。毕业生人数规模创历史新高。

    从4月起,武汉就提出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扩大招聘规模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力争全年留汉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人数不低于去年的水平。

    一遍是留住本地人才,另一边也要走出去“抢人”。不久前,深圳房产新政出炉的当下,武汉房企组团到深圳“抢人”,欢迎在深的湖北人回乡置业,打出的标语是:“与其在深圳拼命,不如在武汉安家。”

    如今,重振旗鼓的武汉能否留得下更多年轻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惠程科技:最近5年不存在被证券监管部门和交易所处罚情况

    下一篇

    钱学森科技大学落地湖南县级市?当地回应:正在跟企业谈 尚未确定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