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两月之后,随着确诊人数持续清零,武汉的生活、工作节奏,开始有序恢复。已经失去一整个冬天的武汉,哪些领域将成为它回归经济常态的关键?接下来,又该如何向既定目标努力?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编辑 刘艳美
武汉的春天如约而至。
随着确诊人数持续清零,整座城市的生活、工作节奏,开始有序恢复。
3月16日,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印发《全市企业复工复产工作计划》通知,优先在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和四个新城区,支持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双到位的企业和项目有序复工复产。
从当地媒体披露的湖北、武汉主要领导工作日程也可看出,“复工复产”已成为当下武汉一大关键词。
图片来源:摄图网
自1月23日按下“暂停键”以来,武汉“封城”已整整两月。
疫情爆发前夕,2020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GDP增长目标定为7.5%~7.8%。而2019年,武汉GDP增速预计为7.8%左右。
早在今年1月11日,武汉集中开工116项重大工程,涉及总投资额2712.5亿元。这样的“大手笔”,在全国城市中都算得上少见。
当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指出,武汉此举,“对于全国启动投资、改善预期、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而对于武汉本身来说,重大项目将影响城市新一年的发展方向,也将是武汉接下来经济回血的重要抓手。
梳理首批开工重大项目名单,我们也许能够借此窥见,已经失去一整个冬天的武汉,哪些领域将成为它回归经济常态的关键?接下来,又该如何向既定目标努力?
突发的疫情,再度唤起人们对医疗健康的关注。研究机构指出,医疗卫生用品和设备或将迎来新一轮增长。
对于生物医药重镇武汉而言,生物医药产业的价值格外突出。疫情期间连轴运转的生物医药企业,不仅缓解了武汉药品和器械短缺问题,而且在武汉医疗卫生产业发展进程中,2020年也是一个重要节点。
根据《长江日报》披露的项目清单,武汉今年首批开工项目中,不少涉及生物医药领域。
其中包括,位于东湖高新区的生物创新园二期项目、中创医疗器械和特医食品项目,江夏区的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研发生产中心项目,武汉经开区的同济现代医药生态产业园项目以及临空港经开区的达诚佳禾中药产业园项目等。
光谷生物城 图片来源:创新光谷
光谷生物城一直被视为武汉生物医药产业核心载体,而生物创新园是光谷生物城六大园区之一。
按照规划,生物创新园二期将延伸生物创新园核心功能,鼓励光电、信息、生物技术企业跨界合作,开展以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细胞制备、医疗大数据、移动医疗为方向的产品研发。
生物创新园二期开工,为光谷生物城进一步突围提供了新的空间。2018年,“10岁”的光谷生物城定下2028年完成生物健康总收入达万亿的目标。然而,其相关负责人也注意到,北京、上海、苏州、深圳、成都等多地均在加快生物健康产业布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竞争局面,让光谷生物城也面临挑战。
去年底,在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2019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中,武汉光谷生物城所在的东湖高新区位列第四,在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和苏州工业园区之后。
2020年,正是武汉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发力的关键之年。
去年4月,《武汉市大健康发展规划(2019~2035年)(送审稿)》发布。
根据规划,到2025年,武汉大健康产业总收入将达8000亿元,新培育100亿级企业5家至8家;到2030年,大健康产业总收入达13200亿元,建成世界级万亿大健康产业集群。
其提到的医药产业“一城一园三中心”布局中,年初首批开工重大项目所涉及的光谷生物城和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分别对应其中的“一城”和“一园”。
据不完全统计,武汉有近2000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企业,到2018年,大健康产业总收入突破两千亿元。
此前,当地主政官员曾指出,武汉具有独特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发展空间、人才储备,是建成世界级万亿大健康产业集群的基础,“武汉发展大健康产业有基础、有信心”。
与生物医药产业类似,在此次疫情中,新兴产业成为稳住这座传统工业大市经济脉搏的关键领域。
当地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在武汉汽车产业几乎停摆时,通信电子产业几乎没有停工,且短期内所受影响基本可控。
曾因钢城与汽车城闻名的武汉,产业结构调整的端倪已现。
2019年,武汉官方将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定义为当地三大支柱产业,其2018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量突破5000亿元。而根据武汉此前规划,在汽车和装备制造等现有产业增长有限情况下,光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两大产业成为武汉冲击5000亿产值的产业。
对此,武汉2020政府工作报告给出的数据是,2019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比重达24.5%,而数字经济占比则达到40%。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四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武汉未来科技城 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首批开工项目中,亦可找到此种变化痕迹。
在蔡甸区新布局若干汽车材料、零部件生产与配送项目同时,不少代表新兴产业的大项目亦在武汉开工,比如国家存储器(一期)未来馆项目、华中科创产业园项目。此外,5G网络建设也被纳入武汉今年首批开工大型项目当中。
国家存储器可谓武汉光电子产业“拳头”项目。天风证券宏观分析师宋学涛指出:在半导体领域,武汉拥有国家大基金和紫光集团投资240亿美金的长江存储,基本代表了国内存储芯片最高水平,设计制造中国首批3D NAND闪存芯片。
而这些闪存芯片,正是来自国家存储器基地未来或将建成的3座全球单座面积最大的3D NAND 闪存 FAB厂房。
2月底,长江存储厂房屋顶亮起标志性的紫色灯光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岳琦 摄(资料图片)
据媒体报道,该芯片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数据中心等,全球市场规模约有2000亿美元,但有99%市场份额被外国厂商把控。该项目被寄望于打破国产芯片“失声”现状,多家券商研报及公开报道指出,2020年底其产能将达到5~10万片/月。
此前,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预测,2020年将是存储器黄金十年新的开始。而在武汉,更多与芯片相关的项目亦在推进。
据2020武汉政府工作报告,武汉将加快实施一批“芯屏端网”重大项目,汉江湾科创总部基地、阿里巴巴武汉产业社区等265个投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开工。
更大的“一盘棋”,亦在武汉城市规划中运筹帷幄。
在首批开工城建项目中,武汉轨道交通12号线开工建设吸引了诸多关注。这条全长约59.9公里的地铁线路是武汉首条地铁环线,将7个中心城区串联起来。作为2018年全国地铁里程增幅城市前三,武汉在轨道交通上再进一步。
武汉地铁 图片来源:摄图网(图文无关)
但放眼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武汉这一步迈得并不算最快。尽管是中西部城市中起步最早的城市,但在去年被成都后来居上。而若加上两市在建里程,差距还将进一步拉大。
轨道交通被认为是解决现有大城市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暨南大学教授胡刚曾指出:市域快轨将进一步拓展中心城市范围,使外围郊区、卫星城成为人们日常可以居住生活、通勤的区域,由此优化大城市空间布局。
而在此次疫情中,以疫情中心武汉为代表的大型城市暴露出的问题之一是,由于人口过度在中心城市聚集,一旦遇到大型灾害,负面影响将十分难以控制。
去年年底,武汉出台精致武汉三年行动计划,包含高质量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内容。除开通或延长地铁线路外,轨道交通国博控制中心项目和蔡甸区柏林地铁小镇项目同样成为今年首批开工项目,意在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在城市治理上的作用。
据报道,武汉轨道交通国博控制中心项目即武汉集所有轨道交通线路的线网控制中心。建设完成后,将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全线网运营、指挥、调度功能,以解决传统线网中心建设布局分散问题。
蔡甸区柏林地铁小镇项目则掀开武汉地铁小镇建设的冰山一角。根据此前规划,武汉共规划6个地铁小镇,主要布局在新城区,以一镇一主题规划,而此次开工的柏林地铁小镇规划为国际营养健康城。
武汉地铁集团轨道交通建设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段瑜此前介绍,地铁小镇将以日本多摩新城和香港沙田等世界知名TOD项目为参照,打造成综合小镇,并赋予产业功能,“虽不在城市中心,却可享受在中心城区的一切便利”。
有人指出,疫情是对中国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集中考验。轨道交通仅仅弥补了武汉城市治理短板之一,要让城市更具韧性、更加可持续,包括武汉在内的中国城市,要做的还有很多。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