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孙桐桐 每经编辑 张 北
继特斯拉之后,吉利也“上天”了。
3月3日,吉利卫星项目在台州开工,这是国内首个脉动式模块化卫星智能AIT(总装集成测试)中心,规划建设卫星研发中心、部组件智造中心、测控中心、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设施,借鉴汽车行业先进的总装工艺,打造模块化、柔性化、智能化制造工厂,可以灵活满足不同型号规格的卫星总装与测试。
据了解,2020年内,吉利科技集团旗下的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时空道宇)将首发双颗低轨卫星,全面展开全球首个低轨导航增强卫星系统的商用验证。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除特斯拉外,吉利成为第二家“造车+造星”的企业,从陆地“烧”向太空,车企开启更高阶段的卡位赛。
多年布局“C位”出道
近年来,吉利不断加大对数字科技领域投入,台州吉利卫星项目正是吉利布局卫星全产业链的一部分。
由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福亲自挂帅时空道宇,足以窥见吉利控股对该项目的重视程度。启信宝显示,时空道宇董事长为李书福,法人代表是吉利科技集团CEO徐志豪。
吉利控股旗下投资公司杭州迈捷投资有限公司是时空道宇的大股东,持股比例为70%。2019年4月,时空道宇引入了新的股东——宁波星链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持股30%),并在2个月后增加了新的经营范围:电信业务服务。目前,时空道宇的主要经营范围包括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卫星通信系统、光电技术、电子产品、电信业务等。
实际上,吉利入局商业卫星领域并非心血来潮。早在2018年,吉利控股就已悄然布局对卫星的研究工作。2018年,吉利控股战略投资时空道宇,成为中国首家自主研发低轨卫星的汽车企业,覆盖研发、制造、销售到商业应用等全产业链环节。
目前,由时空道宇自主设计完成的首发两颗低轨卫星已通过各项鉴定试验与测试,预计将于2020年内完成发射。同时,该公司计划2020年展开全球首个商用低轨导航增强系统验证,此商用系统的空间段、地面段、应用段所有核心技术全自主可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时空道宇正在进行涉及近40个职位、超100人的社会招聘。
为无人驾驶抢占先机
从美国的马斯克到中国的李书福,车企的竞争已从陆地“烧”到了太空。这与传统汽车产业向智能网联化转型不无关系,提前布局低轨卫星,可以为实现无人驾驶抢占先机。
吉利方面表示,低轨卫星布局形成后,将提升导航高精度达厘米级,为高级别智能驾驶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提升用户智能出行体验,不仅有利于自身立体出行布局,还将与汽车制造、未来出行、大数据等行业深度融合。
据了解,低轨卫星互联网利用低轨卫星星座可实现全球互联网无缝链接服务。相对于传统的光纤接入庞大的地面网络和基站,低轨卫星互联网在偏远地区部署更加简便、成本更低,可弥补未来无人驾驶领域由于成本问题偏远地区基站建设覆盖率低的短板。
当前,卫星互联网技术也已成为通讯领域科技竞争的新焦点。根据摩根士丹利预测,航天业的规模将从2016年的3500亿美元增长至2040年的超过1.1万亿美元,其中一半的增长将源自新型互联网卫星。
此外,天风证券预计,我国或诞生1~2家世界级卫星互联网企业,对标美国SpaceX“星链计划”,或需 8年入轨1.1万颗;2028年,预计我国卫星互联网总收入或可达580.5亿美元(3993.84亿元人民币)。
巨头玩家入场,或许还另有思考。今年1月,SpaceX“星链计划”第三批卫星发射成功后,特斯拉的市值也坐上火箭,直逼全球市值排名第一的丰田汽车。
立体出行版图日渐清晰
从某种意义上讲,李书福和马斯克属于同一类人,他们常被贴上“狂人”的标签。
2018年,李书福提出了吉利控股“天地一体化”的立体出行版图,此次卫星项目将为这一版图夯实底层基础。随着卫星项目的落地,这一立体出行版图也日渐清晰,即从地面出行到低空出行,从研发车联网系统、车载芯片到布局低轨卫星,实现软硬件的结合。
记者梳理发现,时空道宇母公司吉利科技集团旗下业务均与汽车智能与前瞻科技有关。2018年后,吉利科技集团快速拓展高速飞行列车、工业互联网、5G、V2X、边缘计算、卫星等领域。
据了解,吉利科技集团隶属吉利控股,是吉利控股旗下围绕汽车布局纵深产业链的业务机构,定位于“大出行生态领域产业投资商与运营商”。吉利科技聚焦前瞻技术领域,通过投资太力飞车、Volocopter等飞车业务以及组建卫星科技公司时空道宇,夯实智慧出行生态架构,让吉利天地一体化的立体出行版图更加清晰。
李书福在2020年新年致辞中曾提出:“2019年,吉利科技集团各项创新业务初显成效,科技化和线上化布局日益壮大,天地一体化立体智慧出行生态稳步推进。”
在李书福看来,吉利将继续保持高研发投入,逐步实现从传统汽车制造商向未来出行科技集团转型。其中,布局卫星互联网将是一个重要环节,吉利通过卫星通信网络、卫星数据应用、高精时空服务等领域,逐步实现向未来出行科技集团转型的目标。
封面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