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医院、收购医院,海吉亚医疗的营收重心也逐渐从第三方放疗业务转向医院业务。2017年,海吉亚医疗的医院业务虽然营收不错,毛利却明显不如第三方放疗业务。
每经实习记者 朱成祥 每经记者 孙嘉夏 每经编辑 梁枭
2月17日,香港联交所披露海吉亚医疗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吉亚医疗)招股书,该公司拟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据悉,该公司是一家民营医疗集团,经营或管理十家以肿瘤科为核心的医院网络。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以2018年度肿瘤科相关服务产生的收入计算,海吉亚医疗是国内第二大的民营肿瘤医疗集团。
海吉亚医疗专注于肿瘤治疗中的放疗领域。2009年11月,看好放疗发展前景的海吉亚医疗创始人朱义文向三名独立第三方收购了伽马星科技(现为海吉亚医疗全资孙公司,国内经营实体)95%的股权。伽马星科技正是立体定向放疗设备的制造商和知识产权拥有人。彼时,伽玛星科技资产净值为负数,债务总额达1.45亿元。
伽玛星科技进入朱义文时代后,逐渐在放疗领域站稳脚跟。2010年,伽玛星科技推出放疗中心服务,即与医院合作,向医院提供放疗相关咨询服务、授权使用立体定向放疗设备和提供立体定向放疗设备的相关维护和技术支持服务。
2010年1月,伽玛星科技与宣威放疗中心达成合作;同年7月与诸城放疗中心达成合作;2012年6月,又开始与仁和放疗中心合作。
伽马星科技通过提供放疗中心服务打开了市场,但朱义文的野心不止于此。放疗中心服务的客户是医院,通过间接服务患者按比例抽成。相比之下,直接提供放疗服务无疑单笔营收更高。
2012年11月,单县海吉亚医院有限公司成立,海吉亚医疗开始自建医院。目前,医院业务已成为海吉亚医疗的营收大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1~10月,公司医院业务营收占比分别为77.2%、82.3%和86.8%。
在国内建设一家医院绝非易事,不仅需要相关资质、层层审批,购买土地、建设营业场所也需要大量资金,购买高端的癌症筛选、诊断和治疗设备亦需投入重金,还要招纳经验丰富的医疗专业人才。
此外,自建一家医院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而在建设期医院几乎没有营收。以海吉亚医疗第一家自建医院为例,2013年开始建设,2016年才正式营业。
在朱义文的运作下,海吉亚医疗走上一条外延式扩张之路。截至招股书披露日,海吉亚医疗拥有自有医院7家,托管医院3家。7家自有医院中,单县海吉亚医院、重庆海吉亚医院和菏泽海吉亚医院为公司自建医院,其余4家医院均为外延式并购而来。
2015年9月,海吉亚医疗旗下伽马星科技向杨萍收购龙岩市博爱医院70%的股权,交易对价为3502万元;当年11月,伽马星科技又耗资3550万元收购该医院剩余30%股权,合计交易对价为7052万元。
2015年11月,伽马星科技耗资9041万元收购了苏州沧浪医院80%的股权;同年12月,又出资2500万元收购剩余20%的股权,合计交易对价为1.15亿元。
两家医院很快为海吉亚医疗贡献大量营收。2017年龙岩市博爱医院、苏州沧浪医院营收分别为1.16亿元、1.18亿元,占当年总营收的比例达19.5%、19.8%。也就是说,海吉亚医疗当年近40%的营收来自这两家医院。
海吉亚医疗旗下医院业绩贡献 图片来源:招股书截图
此后,两家医院营收增长迅速。2018年、2019年1~10月,龙岩市博爱医院营收分别为1.48亿元、1.37亿元;苏州沧浪医院营收分别为1.62亿元、1.84亿元。
自建医院、收购医院,海吉亚医疗的营收重心也逐渐从第三方放疗业务转向医院业务。2017年,海吉亚医疗的医院业务虽然营收不错,毛利却明显不如第三方放疗业务。
数据显示,2017年海吉亚医疗医院业务收入4.60亿元,占比77.2%,但毛利润仅与第三方放疗业务相当。该年度公司医院业务毛利润8684.7万元,第三方放疗业务毛利润8322.9万元,二者毛利率分别为18.9%和61.6%。
海吉亚医疗收入构成及各业务毛利 图片来源:招股书截图
而经过近两年的经营,海吉亚医疗毛利明显改善,2018年公司医院业务毛利率升至24.8%,2019年1~10月进一步升至25.2%。对于医院业务毛利率提高,海吉亚医疗在招股书中表示,是由于公司提高了运营效率,并由于就诊人次增加使公司得享更大的规模经济。
2017年到2018年,公司医院业务毛利率从18.9%跃升至24.8%,同期住院就诊人次从4.01万增至4.20万,同比增长4.9%;门诊就诊人次从62.20万人增至68.90万人,同比增长10.77%。相比之下,住院次均收费从7834.6元增至1.05万元,同比增长33.51%;门诊次均收费从235.3元增至277.4元,同比增长17.89%。
自有医院就诊人次及次均就诊收费 图片来源:招股书截图
可以看出,住院次均收费增长较为明显。2019年1~10月,海吉亚医疗住院次均收费达1.1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4.89%。
对于海吉亚医疗医院业务的相关情况,《每日经济新闻》记者2月18日致电其国内运营实体伽马星科技,但截至发稿未能接通。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