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有一座山,叫钟南山|人物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2-02 18:02

    懂专业、讲真话、有仁心。

    每经记者 余蕊均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在千万网友“云监工”注视下,今日(2月2日)上午,火神山医院举行交付仪式,明日即可收治病人;与此同时,雷神山医院也将于2月5日建成。至此,“三山”终齐聚,为共克难关又添了几分信心——近半个月来,钟南山院士几次关键现身,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军心”。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无比特殊且艰难的春节,没有走亲访友,也没有外出游玩,大部分人都很听劝地“宅着”,因为提建议的,是他。甚至于整个假期,“钟南山”三个字频频登上热搜,人们希望更多地知道,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他作何判断,又有何建议。

    图片来源:央视截图

    17年前“非典”一役,敢医敢言让钟南山家喻户晓,也赢得了广泛的公众信任。而自那以后,但凡有急性传染病,广东省公布的防控组名单大多由他“挂帅”。即使年过八旬,也并不妨碍他走上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这一次,没有例外。

    84岁的“战士”

    眼下这场始于2019年12月的疫情,经过1个月多的“攻防”,形势依旧严峻复杂。截至2月2日12:19,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4413例,疑似病例19544例,累计死亡病例304例。 

    连日来,疫情防控工作牵动人心,每个人都拿着“标尺”在测量。有质疑少数领导干部失职不作为的,有批评捐赠物资发放不及时的,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感慨,幸好1月20日这天,钟南山院士“叫醒”了大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当晚,身着格子衬衫的钟南山出现在央视《新闻1+1》视频连线中,肯定了“有人传人”现象,证实有医务人员感染,坦言现在对它(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还很不够,同时提醒大众戴口罩有用,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

    十多分钟问答,丝毫不带虚的。事后不少朋友表示,直到此时才意识到疫情已然升级,应该提高警惕,而钟院士竟然已是84岁高龄,视频中完全看不出来。

    而中国疾控中心日前在回复相关论文质疑的情况说明中提到: 论文中提及的15名医务人员感染病例,分别由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于1月20日晚、武汉市卫健委于1月21日凌晨向社会公布。

    直面疫情、关键发声,17年过去,还得是他。有媒体评价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从公开信息看,自1月18日开始,钟南山辗转于武汉、北京、广州,探实情、提建议、解疑惑: 

    1月18日,从深圳抢救完相关病例回到广州,接到通知连忙赶往武汉,买不到机票只能坐在高铁餐车; 

    1月19日,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晚上从武汉飞往北京,马不停蹄赶往国家卫健委开会;

    1月20日,列席国务院常务会,就如何遏制疫情扩散等提出具体建议。下午开始,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的身份参加媒体通气会、直播连线,忙到深夜;

    1月21日,从北京回到广州,出席广东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为公众答疑。同一天,受命出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组长;

    1月30日晚,刚刚在北京开完会,在赶赴机场准备返回广州的路上,“插空”接受媒体专访; 

    2月2日,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是否会通过粪口传播问题,他回应,新型冠状病毒有可能通过粪口传播。因为在粪便里发现病毒,粪便是否传染病毒值得高度警惕……

    这位84岁的“战士”真的很拼。

    有人把他称为“逆行者”,可钟南山说过,他“不过是一个看病的大夫”,不到前线,不看病人,又怎能肯定地说,大家把它和SARS联系是很自然的呢? 

    “我看过病人,发病的情况、白血球的情况、胸片的情况,有近似的地方。”尽管有很多同源性,但新型冠状病毒和SARS、MERS是平行的,这次感染疫情“刚刚开始,正在‘爬坡’”。

    哽咽中的斗志

    2月2日,武汉“封城”第11天。

    这项史无前例的举措,来得有些突然,但也在意料之中——早在1月20日下午,钟南山、李兰娟等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专家首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建议,“现在能不到武汉去就不去,武汉人能不出来就不出来”。 

    武汉市市长周先旺在1月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大约有近500多万人离开了这座城市,还有900多万人留在武汉。

    但无论离开还是留下,似乎都有些五味杂陈。

    一位武汉市民在朋友圈感慨,在这里住了几十年,第一次不见车水马龙、人群熙攘,只能听见风声。

    物理隔离之下,医疗物资、生活用品供应能否跟得上,医务人员、病人、普通人的情绪能否得到有效疏解……种种问题,既棘手,又急需解决。 

    而那些身在外地的武汉人、湖北人,除了做医学隔离,还多多少少遭遇了歧视,一些地方“硬核防护”背后流露出的“恐鄂”情绪,也让这场全民“战疫”变得更加艰难。

    好在,更多人选择了支持。驰援行动,让“武汉,加油”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1月28日,钟南山院士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学生传信息告诉他,现在大家的心情有很大改变,斗志都上来了。 

    钟老哽咽着说,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他眼含泪光。

    身在广州的他,努力“攻坚”的同时,不忘为支援湖北医疗队的战友们加油鼓劲。

     你们是去最艰苦、最前线、最困难、最容易受感染的地方战斗,我向你们致敬。

    应该相信,情况会慢慢好的。 

    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斗志,克服各种困难,要尽我们的责任,更要保护好自己,才能够救治别人。 

    我们等你们胜利回家。”

    相信会好的,必须有斗志,言语间充满了力量,我们很难用“老人”来形容眼前这位目光矍铄的“战士”。面对任何一场战役,心理防线不能垮,而提振士气,他更身体力行。

    1月30日一大早,钟南山在广州与“世界上最知名的病毒猎手”、美国教授维尔特·伊恩·利普金进行短暂探讨交流后,匆匆登机飞往北京。飞机上,他还在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危重病人的治疗方案。

    这一幕,似曾相识。很多人都还记得,在1月18日前往武汉的高铁餐车上,他也是如此。

     

    图片来源:广州日报微博

    一句“辛苦了”,道出了普通网友对钟老的敬重,而他曾说,生活总要有一些挑战,有挑战才会有理想。所以,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是,钟南山喜欢做科研。

    “一个人不能老是躺在12年前的事情(注:2003年的“非典”)上,得做点事,而且希望做的事有点亮点,有点贡献。所以现在科研又做了几个项目,现在带有方向性的,我希望能够做出来一些。”他在2015年的一次采访中提到。

    被信任的“大山”

    与时间赛跑的两座武汉版“小汤山”医院交付使用后,预计能为武汉增加2600张床位,用于定点诊疗。

     2003年4月,在“非典”疫情集中爆发期,中央军委批准军队紧急支援北京,在距离北京昌平区中心10公里外的小汤山镇东北部,原小汤山疗养院东北边围墙外的一片空地上搭建简易病房,用时7天建成。

    其后两个月,该医疗点收治680名患者,占全国非典患者的1/7。经过救治,最终有672名患者康复出院,全部1383名医护人员无一感染。

    火神山、雷神山,武汉希望复制“奇迹”。而北京市卫健委主任雷海潮日前表示,小汤山医院已启动修缮工程,以提供更好的就诊条件,将视疫情变化启用作为补充。

    在钟南山看来,做任何大规模的急性传染病防控,都情愿估计得坏一点,比到时候被动好得多。所以,他是赞成武汉搞“小汤山”型医院的。

    这段时间,微博上还出现一个话题,叫做#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阅读量目前已超过1.4亿。所谓“三山齐聚克难关”,则寄托着一种朴素又真挚的期待。 

    和现实中的风尘仆仆相映衬,钟老在网络世界里也很“忙”,他的名字反复出现在各种“提醒”“呼吁”中,大到“目前不要出行”,小到摘口罩的方式,仿佛都要听他一言、看他一行,才作数。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一位朋友感慨,家中四位老人已然把钟南山的话奉为“铁律”,必须照章办。要知道,对长辈们而言,放下春节走亲访友的习惯,比年轻人要困难许多,但既然钟院士都说了,“就要听(话)”! 

    “春节前我说过,请大家目前不要到处跑。现在我还是强调不要出行,特别是武汉一带的,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事情。”钟南山在1月28日受访时再次强调。 

    这是信任的力量,没有人会对此感到奇怪。

    不过,也有人借机编造出用盐水漱口、吸烟、饮高度酒等预防感染的低劣“谣言”,扰乱视听,“逼”得钟南山团队几次三番下场澄清。

    令人记忆深刻的是,1月26日,大年初二,一则“今晚9时30分,央视新闻频道白岩松主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题现场直播,邀请钟南山院士介绍疫情,请家长朋友们届时观看”的消息不胫而走,后被节目组辟谣,星期天没有这档节目。

    事实上,这则假消息在1月23日就曾出现,三天后再次现身并引发刷屏之势,折射的恰恰是公众对钟南山的期待。

    “有一座山叫钟南山。”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教授刘境奇夫妇把对钟老的敬重放进了一副素描肖像中,并以之命名,广为流传。

    刘境奇说,眼下正是疫情控制关键时期,谁也不能打扰钟院士,但希望他能看到这幅画,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我想,也一定能代表很多中国人此时此刻对钟南山院士的情感。”

    不只是“治病”

    生于医学世家,钟南山从小耳濡目染,也立下做医生的志愿。“那时就觉得,当医生能给别人解决问题,会得到社会的尊重。”

    1996年,60岁的钟南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院官网对他的介绍是——呼吸病学学家。现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第23任会长。 

    而2003年一场特殊“战疫”,让钟南山不再只是医学界的权威,更“出圈”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那年早春,广州迎春花还未及绽放,一种被称为“非典”的疾病就扑面而来。 

    “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在广东累计报告非典病例突破1000例这天,钟南山喊出了这句著名的“豪言壮语”,把自己和他所带领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注:2017年更名为“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推到了抗击疫情最前沿。 

    他后来坦言,自己是经过一段实践后有了信心才这么说的,“要是我完全没有依据,没有任何把握,我是根本不会这样做”。 

    与此同时,要控制疫情,就必须查清病原体——当时的权威观点认为“非典”是由衣原体细菌导致的,而钟南山和同事们则认为是一种病毒性疾病。事实证明,此次疫情正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发。 

    所以这一次,面对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白岩松向他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正是它与SARS有何区别,因为他“最有经验了”。

    除了专业本身,钟南山实事求是的“话风”,也成为大众总是愿意听他讲、媒体总是追着他问的一个重要原因。

    “病源不知道,怎么预防不清楚,怎么治疗也还没有很好的办法,病情还在传染,怎么能说是控制了?我们顶多叫遏制,不叫控制!连医护人员的防护都还没有到位。”2003年4月13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场发布会上,钟南山被问到“是不是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时,忍不住道出了真相。

    父亲钟世蕃曾告诫他,无论何种境遇,都要诚实、鲜明地亮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句话对钟南山影响深远。“ 真话不是真理,它不一定是对的,但能启发大家思考就很好。当然,讲真话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

    鉴于呼吸系统疾病是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需要应对的最主要疾病,“非典”过后,钟南山主动承担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的角色。在他看来,当代呼吸科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已不只是“治病”,更重要的是引导社会重视呼吸健康。

    2013年全国“两会”,他以人大代表身份提出“到底是GDP第一,还是健康第一”的质疑,呼吁开展PM2.5监测。 

    钟南山的观点很明确,健康远比GDP重要。“以前谈GDP和健康,还会说要兼顾,现在不能再是兼顾了。人们生活的基本要素都受到威胁的时候,那就变成瓶颈了。连吃的、呼吸的、喝的都不保证了,还在这干什么?”

    在2014年的一场公开活动中,钟南山谈到改变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他认为,早前H7N9的传播(注:2013年3月底在上海、安徽率先发现),很重要的可能是在家禽市场,家禽集中到市场后感染率很高,有些在鸡场并没被感染的鸡到了市场上也可能出现交叉感染。因此,他支持集中屠宰,不让活鸡进入菜市场。“活鸡现杀煲汤味美,但易感染,传统岭南吃文化一定要作出改变。” 

    为医者,有仁心。钟南山对“医生”的理解是,看有病的病人,而不是看病人的病。落脚点,在于“人”。 

    所以,对当前的疫情防控,钟南山强调,除了传染病方面的专家,必须要有重症医学专业人士,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抢救病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从城市治理的角度,抗击疫情的关键在哪?| 访谈

    下一篇

    天齐锂业:下修业绩预期 由盈利转为预亏26亿-38亿元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