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余蕊均 杨弃非 每经编辑 刘艳美
▲成都积极塑造消费场景 每经记者 张建 摄
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实现明年预期目标,要坚持稳字当头,同时,要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
挖掘优势、发挥作用,脚步不停。昨日下午,成都举行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会,邀请国家部委、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同参与,正式吹响了从中国西部消费中心、西南生活中心城市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区域辐射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冲锋号。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都是有底气和优势的。2300多年来,这座城市始终因商而立、因商而兴,常被评价“消费观念超前”“乐于享受生活”“市场广阔”。最近两年,成都瞄准“世界城市”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正如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所言,随着对外影响力不断扩大,这座有着消费、休闲、娱乐基因的城市,将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
从西部到国际,“升级版”消费中心怎么建?按照成都的理解,它既包含链接全球、贯通世界的“国际”之意,又氤氲市井烟火、时尚前沿的“消费”之味,更蕴含流量枢纽、要素汇聚的“中心”之义,“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全球城市的强大基础
很长一段时间,外界只当成都是一座安逸的“慢节奏”城市,但如今,每每说到这座西部城市,大家总会用“高速发展”来评价。
2017年底,成都立下壮志——分“三步走”,在本世纪中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两年来,围绕这一宏大目标,这座城市开展了一系列事关转型升级的改革,无论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还是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皆是为此积蓄能量。
数据显示,成都的经济和人口承载力正在不断增强。去年,成都服务人口超过2000万人,经济规模超过1.53万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6800亿元,年接待游客超过2.4亿人次。特别是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达到8.1%,连续11个季度保持在8%以上。
如今,吹响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冲锋号,成都不仅意在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实现“稳增长”,更重要的是,借此引领城市转型和能级跃升。
先发城市的经验表明,从以“生产—投资”驱动为增长动力的传统赶超型增长模式,转向以“服务—创新”为核心的内生型增长模式,奠定了它们成为全球城市的强大基础。
比如伦敦,在19世纪初至二战结束,依靠英国的全球地位发展国际贸易,形成了以工业品输出、金融服务业全球化和世界博览城市为主要功能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又如东京,上世纪以来通过五轮《东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引导现代服务业高端集聚、多行业融合互动,形成了以金融、商贸、科教、文化创意为主要支撑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建设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也曾出现问题,诸如“大生产、大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物化、异化,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金融资本过度开发金融商品,使得家庭债务过度膨胀,导致全球性经济风险增多等。
以史为鉴,成都深知不能走传统消费发展的老路,而是要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质的建设新路。
成都消费的形象识别
成都自古商埠繁荣。隋唐时期的“扬一益二”,是其商贸合作经久繁荣、国际交往盛况空前的明证。从另一个角度看,成都的商业从不囿于一市一地,吸引力和集散性构成了成都商业发展的根基。
眼下,消费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人的“花钱”半径空前延长。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意味着城市需要在更远范围内配置消费需求。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看来,商贸重镇成都正面临新的挑战,其中首要的就是如何突出城市商业特色。
成功的先例比比皆是。在东京,原宿风服饰和秋叶原的偶像工业调动了不同亚文化圈层的购买力,特立独行的商业特质吸引了来自全球的购买者;在首尔,韩流带动的服饰和美妆成为买家互相识别对方的标识。购买少了一分“来都来了”的无奈,更多的是前往这座城市旅游的原动力。
找出特色,对于这座在全球奢侈品零售商目的地排名第16位、全国购物中心消费指数城市排名第4位的城市,正是当务之急。
不久前,成都举行“首店经济公园商业对接大会”,把天府绿道作为商业发展的新场景。这也展现出了成都深挖城市商业特质的方向:以公园城市、休闲之都为特质,创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高识别性生活场景和人文生态,将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作为其形象识别和价值体现。
“公园城市”如何担此重任?成都给出的解答是,依托城市公园、天府绿道、川西林盘、街坊里巷等美学载体,打造公园生态游憩、特色街区雅集、未来时光沉浸等消费场景,有机植入文创、音乐、休闲、康养等消费项目,让消费者真正感受蜀都味、国际范的公园城市生活魅力。
从公园城市出发,成都找到了商业与熊猫、三国、金沙、美食、川剧等特色元素的融合点。一个具体的做法是,成都将打造“熊猫野趣度假、天府文化品鉴等唯美式消费场景”。
其背后,一条具有成都特质的逻辑线索已然浮出水面:激发人们对“成都生活方式”的情感认同,让市民和游客沉浸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活城市场景之中。
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
开业以来,远洋太古里迅速融入成都生活,成为城市地标。“在零售领域,很多国际品牌已经开始将成都作为其中国战略的前线和重心。各大国际奢侈品牌,作为零售品牌投资的风向标,也开始视成都为一个极具特色的潜力市场。” 成都远洋太古里总经理伍玉珊说。
面向商业投资企业全球布局的需求,成都将消费政策的创新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记者从本次大会上获悉,成都即将出台一份关于“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意见,内容涉及“消费年金制度”“住房反向抵押制度”“消费性减免和补贴政策”等。
而推进市场主体的广泛参与,被成都视为政策创新的重点领域。
一个例子是,市场准入大门,率先在消费领域得到更大力度的开放。成都不仅将全面放开消费市场准入,同时,还将以审慎包容的态度深化消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试点推行商圈和特色商业街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由此,网红经济、买手经济、社群经济等多元的消费新模式将能够在此找到“立身之地”。
这也是成都对新兴业态一以贯之的态度——不仅保持开放包容的姿态,同时还将积极引进与推动变革发生。比如,成都将推动传统消费企业引入有吸引力、有触发性的新消费新体验,发展自有品牌,实行深度联营,向全渠道平台商、集成服务商、供应链服务商、定制化服务商等转型。
创新的实现,得益于成都城市发展的基础。
对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打造,成都已颇具“国际范”。截至目前,双流国际机场已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22条,亚、蓉欧班列覆盖26个境外城市和14个国内城市,串联起西部4亿人口的广袤腹地和泛欧泛亚44亿人口的广阔市场,共同推动成都进出口总额跨越5000亿元大关。
成都还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能级商圈。上周,成都在北京举行了交子公园商圈精准对接会。按照规划,这个位于城市南侧的商圈将成为与春熙路商圈遥望的第二个都市级商圈。
说到底,这不仅是一场城市间的商业竞争,这更是一场有关人本城市的竞争。因宜居而闻名的成都定下的新目标是,要给每一个生活在成都和来过成都的人留下“故乡的感觉”。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