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黄辛旭 每经编辑 张北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寒冬之下,自主品牌仍在下滑。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8月自主品牌销量约为61.4万辆,同比下滑10.2%,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7.2%;前8个月,自主品牌销量约为517.8万辆,同比下滑19.5%,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8.9%。
面对严峻的车市环境,自主品牌开始各谋生路。有车企寄望推出高端品牌突围市场;有车企希望凭借多方位布局稳住大盘;有车企则希望抓住新能源这根“救命稻草”。
眼下“金九银十”已到,自主品牌能否迎来转折点?
吉利向“上”走
根据吉利汽车官方数据,8月吉利汽车销量(含领克品牌)约为10.1万辆,环比增长11%,同比下滑19%;前8个月累计销量为84.4万辆,同比下滑17%。目前,吉利约完成136万辆年度销量目标的62%,未来几个月压力仍在。不过,从总体销量来看,吉利依旧在自主阵营中保持月度销量第一。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辛旭 制图
稳守“头把交椅”背后,是吉利对产品线的不断扩充,在轿车、SUV和 MPV领域齐发力。SUV方面,吉利汽车的销量担当博越8月销量约为1.8万辆,随着博越PRO的上市,吉利销量或许还会迎来新突破。轿车板块,销量担当帝豪家族8月销量在2万辆以上。MPV板块,吉利也开始加码,嘉际8月销量为2529辆。
不过,在吉利汽车整体销量平稳之下,个别车型有较大的下滑幅度。业内分析认为,由于吉利车型较多,新推出的车型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老款车型的销量。
“2019年仍在调整阶段,从销量看今年比去年同期有所下滑,但对吉利第四轮战略调整来说很有必要,吉利要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下一步要上新台阶。” 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吉利汽车集团总裁、CEO安聪慧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
安聪慧认为,吉利未来将更加注重高端品牌的发展。而领克品牌正是吉利所重视的高端板块。数据显示,8月领克品牌销量合计约为1万辆;今年前8个月,领克总销量约为7.5万辆,同比增长4%。
长城多点开花
长城汽车是8月少有的实现单月与年度累计销量双增长的自主品牌。数据显示,长城汽车8月销量约为7万辆,环比增长16.3%,同比增长9.5%。前8个月,长城汽车累计销量约为62万辆,同比增长5.8%,环比增长12.7%。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辛旭 制图
作为长城汽车的“销量担当”,哈弗品牌8月销量约为5万辆,同比增长17%;前8个月,哈弗品牌累计销量约为44.6万辆,同比增长9.9%。
新品效应是长城汽车销量增长的关键之一。今年,长城汽车陆续推出了2020 款 VV6、全新哈弗 H9、H6 Hi-Life 版、H6 铂金版、VV7 2020 款等多个改款及全新车型,持续丰富公司产品谱系。
国海证券分析称,长城汽车从单品向多品系转变并迎来新品周期,产品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目前长城汽车形成了 M、H、F 和 WEY 四大传统车品系,同时也在开拓高端皮卡的市场增量。
希望通过“多点开花”战略来提升销量的还有奇瑞汽车。目前奇瑞已经形成了捷途、奇瑞、星途以及房车瑞弗等具有梯次的产品体系。
乘联会数据显示,奇瑞汽车8月销量为5万辆,同比增长15.4%;前8个月累计销量为34.8万辆,同比增长7.8%。
新一代瑞虎8仍是奇瑞的销量主力。8月该车销量约为1万辆,同比增长42%。而捷途则是奇瑞销量的另一个增长点。捷途X70在8月约销售1.4万辆。而星途品牌的第二款车型星途LX已开启预售,这款紧凑型SUV有望与星途TX一起组成产品矩阵。至此,奇瑞已有多款SUV产品投向市场。
长安新能源下滑严重
8月,长安汽车自主车型销量约为9.2万辆,同比增长6.2%,环比增长11.7%。华创证券分析认为,长安 CS75Plus 上市铺货,使公司销量开始出现环比改善。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辛旭 制图
具体来看,长安CS75和逸动是长安汽车8月两款销量破万车型,销量分别为1.2万辆和1万辆。
但长安汽车的新能源板块并没有出现传统车的环比增长态势,同比下滑超过7成。根据长安汽车官方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8月长安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为1449辆,同比下滑72.4%;前8个月,长安新能源累计销量约为2.8万辆,仅完成今年销量目标的36.6%。
此前有消息称长安汽车停产了多款电动车型,只保留了逸动EV,但长安汽车方面表示,此为不实传闻。
同样出现新能源车销量下滑的还有比亚迪。数据显示,8月,比亚迪新能源销量约为1.6万辆,同比下滑23.4%;但前8个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17.9万辆,同比增长54.9%。
事实上,自6月25日2019新能源补贴新政正式实施之后,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消费被提前透支。8月作为2019新能源补贴新政实施后的第二个月,市场仍在经历冲击。数据显示,8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约为7万辆,同比下滑15.9%。面对市场变化,如何摆脱对新能源补贴的依赖是车企们当前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