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其森说,我觉得泰禾这几年运势挺好的,没有感觉到什么不好的地方。
每经记者 陈梦妤 每经编辑 薛晖
“泰禾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
“欢迎大家加入泰禾,收入肯定比现在高。”
6月14日下午,在泰禾北京院子,持续三个小时的媒体见面会,黄其森一直心情不错,直面真实销售额、债务危机、高管离职、卖项目等敏感问题。不过,他也拉来了泰禾集团执行副总裁葛勇、新近到任的副总裁全忠和CFO姜明群等高管,一起面对10余家媒体的追问。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陈梦妤 摄
“我对泰禾目前的股价不满意,并未反映出泰禾的真实价值。”
刚刚从深交所问询风波中脱身的泰禾,期望以一种温和而犀利的方式来抚平创伤。
这场媒体会,黄其森如期到达,开场便直陈:“泰禾这几年跟媒体公开交流太少,或许与泰禾的品牌负责人变动频繁也有关系。全总(副总裁全忠)是资深地产人和媒体人,我希望通过交流让大家了解更真实的泰禾。”
对于一众主流媒体抛出的尖锐提问,黄其森并不避讳,一如既往的自信。
“泰禾最困难的时期当然已经过去了。”
由于未在深交所回复函中正式披露2018年的具体销售额,“镁刻地产”记者首先问及泰禾今年的销售数据。
黄其森回答,泰禾没有大家想象得这么惨,去年卖了1300亿元,回款金额在700亿~800亿元,这不算太差。最重要的是,泰禾的权益比例占80%~90%,如果按照权益金额排名,在所有房企中,泰禾应该排在第15位或更高。
黄其森向“镁刻地产”记者称,今年目标比较保守——1500亿元,但更看重回款,希望不低于1000亿元,甚至更高。“我们更看重现金流这个指标。到今年5月,我们已回款400亿元左右,实现今年1000亿元回款目标是有信心的”。
就在6月5日,惠誉将泰禾的评级展望由“负面”上调至“稳定”,原因是其流动性的持续改善。
对于深交所关于短期偿债压力的问询,泰禾在回复函中也写道,目前年报显示的574.28亿元短期债务,在2019年各月分布较为均匀,无集中兑付风险。
据葛勇介绍,2018年底时泰禾有短债574亿元,今年前5个月已偿还180亿元,另有约300亿元债务已作置换和展期,到今年底之前需要刚性兑付金额不到60亿元。此外,泰禾有息负债比2018年底有所下降,最新不到1200亿元(去年底是1375亿元)。
黄其森坦言,今年与包括世茂在内的品牌房企项目合作已回款400亿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压力,未来仍可能有两三个项目以股权出让的方式合作,“但不可能像之前那么多了”。
而对于2000亿这个梗,黄其森显然有备而来。
“2000亿,不能多说,因为上市公司太敏感。”
“稳步增长,前进步伐不算慢,与2000亿有差距,但也是展望,要有追求。”
关于泰禾,除了钱,大家的关注点自然是人。
毕竟过去一年里泰禾已有多位副总裁离职。
“房企职业经理人做到副总裁级别,如果还没接到泰禾人力或猎头电话,那一定是你手机欠费”。泰禾因此一次次成为“网红”。
对此,黄其森笑称:“坐在这里的(高管)都很稳定。我们管理着3000多亿资产,现在泰禾这个副总裁级别的人数较多,有三五个人员变动也很正常嘛。我们的核心高管团队还是比较稳定的,对高管流动要客观看待。”
“我对人才的态度是,留得安心,走得愉快!”
就在上个月的中国品牌日,黄其森曾表示,泰禾要做地产行业第一品牌,今天他也依旧重申了这一点,并且对于自己团队的操控能力信心十足。
科班出身的黄其森,管理风格更多的是亲力亲为,他在泰禾各个院子呆的时间比任何地方都要长,对于项目案名、开盘节点,甚至是定价方案,他有时候都会一一过问。这种与职业经理人所需的放权和自由相背离的管理方式,也在某种程度上被诟病成众多高官离职的诱因。
尽管与媒体记者们谈笑风生,但对于这种罕见的人员流动速度,黄其森应该也有过思考,从行业,到企业,再到个人。
在他看来,房地产行业最大的泡沫,在人才。这也是黄其森作为泰禾掌舵人今年主抓的重点工作。
黄其森称,到6月底,泰禾的大规模招聘将告一段落,未来更多的是内部提拔和内部推荐。在房地产行业,对于“空降兵”优劣的评判,泰禾想必是很有话语权的。
但泰禾依然需要大量优秀人才的加盟,其对人才的选择有三个标准:政府、央企、高校。
“我们去年做了一些调整,和行业有关。最优秀的人才在体制内,大家一层层提拔都是经过考核的,能做到这种正处级以上的,懂得规矩。”
“房地产行业很多人都是在社会上飘,很多人没有敬畏。所以这两年,我自己来把握。四大律师事务所或央企的处长副处长,这些人才都是我们很看重的。”
“去年泰禾更多这种人员的调整和流动,我希望大家走的都能发展得好,当然这肯定会有一些负面影响。”
黄其森更希望的是,用更短的时间和更高的信任度来打造一个更稳定的团队,一如其“铁三角”般固若金汤(黄其森、廖光文、沈琳)。
“我觉得泰禾这几年运势挺好的,没有感觉到什么不好的地方。”
这很泰禾,这很黄其森。
(镁刻地产原创,喜欢请关注微信号meikedichan)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