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陈 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到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我国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展开。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今年3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为新时期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构建公平、开放、透明的营商环境迈出新的步伐。
回顾7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对外开放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在开放过程中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中国又是如何从经济全球化的跟随者变成践行者、乃至贡献者的?针对上述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
设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重要一步
NBD:70年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聚焦开放,您认为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
屠新泉:中国对外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在此之前,中国的开放更多的是指政治、外交层面的开放,经济开放则是从1978年以后。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于开放仍然是持有怀疑和恐惧心理的,所以,我国设立了经济特区,这是中国对外开放迈出的重要一步。
第二个阶段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阶段特征是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通过借鉴国际通行惯例和开放经验,系统地在我国建立起开放体系。当然,在这一阶段,我们也开始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外资企业会不会对国内产业形成冲击?中国企业走出去能否合规经营等。但不管怎样,这是让中国与国际接轨并真正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重要步骤。
第三个阶段则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对外开放聚焦高质量、高水平。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构建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NBD:您刚才提到,设立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迈出的重要一步,这怎么理解?
屠新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是很恶劣的,外部面临发达国家的经济封锁、外贸壁垒;内部是经济发展滞后、缓慢。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核心在于通过试点开放来总结经验,观察效果,也克服了当时全面开放的担忧。在经济特区范围内,设立了更加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逐步向全国推广,这种经验和做法一直延续至今。
加快培育形成竞争新优势
NBD:中国扩大对外开放以后,也有人认为面临更多的挑战。您如何看待开放过程中的挑战?
屠新泉:对外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也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是不会变的。在开放过程中,肯定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深层次影响持续显现,全球贸易增速连续5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下抓住机遇、化解挑战,是对外开放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NBD:在您看来,中国在开放过程中具体面临哪些挑战?
屠新泉:对外开放一度被认为是洪水猛兽,核心问题是认为开放会冲击到本国产业,这是客观存在的。当然,也正是因为开放倒逼企业创新、改革,才能变挑战为机遇。另一个方面,则是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挑战,一些国家采取了反全球化、反贸易自由化的措施,这对我们对外开放也是一种考验和挑战。
第三个方面,我认为是比较重要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开放型经济传统竞争优势削弱。在新旧动能转换时期,我们要加快培育形成竞争新优势,推动开放型经济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是从本质上提升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
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NBD:70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发生了哪些变化?
屠新泉:回顾中国对外开放发展历程,变化是非常大的。从恐惧开放到主动开放,从局部开放到全面开放,从经济全球化的跟随者变成经济全球化的践行者,这当中有许多标志性的事件。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超额完成了入世承诺。G20杭州峰会的召开,我们向全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深入人心。“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积极响应,也促进了沿线国家经济的增长和贸易往来,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
NBD:您觉得,未来,中国应该如何抢抓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更好地发展自己?
屠新泉:首先是要克服新旧动能转换带来的挑战,加快培育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经济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成本、价格优势为主向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
其次,则是注重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通过开放合作补齐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的“短板”。在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最后,在开放过程中,中国依然需要向世界更好地介绍自己,打消一些国家的顾虑。当然,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但我认为还有必要让更多的国家理解我们经济发展的路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