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陈 星
回望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发展历程,从封闭走向开放,再到今天成为经济全球化的践行者和贡献者,我们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的飞跃。
7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有哪些标志性的事件?新时期,我国如何实现高水平和高质量开放?针对上述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
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
NBD:70年来,我们经历了从“走出去”到“引进来”的过程,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中国市场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吸引外资的热土的?
白明:在很早以前,我们国家对外资的准入是非常严格的。一直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首先在广东开始引进外资,也就是所谓的“三来一补”,外资开始逐步进入珠江三角洲,加工贸易的体量开始攀升。
改革开放以后,尽管外资开始进入中国,但我们对外资实行的是“量身定制”策略,也就是根据外资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来中国投资。但是,这种开放是较低水平的开放。后来,我国开始优化营商环境,制定了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加准入前国民待遇,对外资实现由“量身定制”到“一视同仁”的转变,这既反映了我国营商环境在不断优化,也反映出我国开放水平在不断提高。
NBD:从1978年到201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859倍。我国对外贸易为何能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白明:对外贸易规模的迅速攀升,对外投资不断扩大,和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存在较大关系的。上世纪50年代,我国创办了广交会,尽管当时发达国家对我们采取经济封锁,但广交会对扩大进出口贸易还是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来料加工、进料加工等贸易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工贸易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由1981年的6%增长到1998年的53.4%。此后,随着货物贸易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推进,加工贸易占比开始缓慢下降,一般贸易比重开始攀升,并且占比超过了50%。
NBD:未来,我国对外开放将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白明:如何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是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实现这一转变?我认为关键要转变贸易方式。在过去量的提升阶段,我们依靠低价出口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出口的商品在价格层面具有优势。
然而,现在,随着要素成本、人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消退,我们需要转变贸易发展方式,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方式。要靠质量、技术和品牌来提高产品的外贸竞争力。
多方面推进高质量开放
NBD: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始聚焦高质量发展,在对外开放层面,如何理解高质量开放?
白明:首先,我认为高水平、高质量开放,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占位上,在未来的经济全球化治理中,我们要想方设法提高国际话语权。
其次,我们参与国际竞争、国际分工,不能总站在低端,也要站在制高点上,我认为这也是高水平开放的表现之一。此外,我们在利用外资方面,要从给优惠条件向改善营商环境转变。一方面让外资享受国民待遇,另一方面也不能让外资企业享受超国民待遇。
最后,就是要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这个新格局我认为是全方位的开放。过去,我们是以“引进来”为主,现在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我们不仅是商品“走出去”,而且要资本“走出去”。国内方面,我们设立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在国外,我国设立了FTA,有“一带一路”倡议,从而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NBD:对于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您认为当前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障碍?
白明:我认为挑战主要来源于外部环境和内部发展阶段。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今,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待解决,如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等。这是当前内部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外部环境方面,我国目前的对外开放与适应错综复杂外部环境变化、培育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相比,还存在差距。尤其是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存在不确定性,而中国在服务业、高精尖等领域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如何克服外部环境压力,并增强内生动力同样也是一个重要命题。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