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金融业上市公司MQI指标研究:银行业整体披露水平优于保险及证券业

    每日经济新闻 2018-11-14 23:51

    55家金融企业可以细分为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分别为21家、29家、5家。整体披露率银行最高,为55%,其次是保险业,为48%,证券行业最低,为35%。

    每经记者 凌建平 夏冰    每经编辑 杨 军    

    美好商业研究中心联合国内著名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机构商道纵横于2018年11月14日发布了《沪深300指数成分股CSR报告实质性分析(2018)》报告。

    本次纳入评估的金融业企业共55家,平均披露率为44%,即披露了20个行业关键定量指标中的8~9。28家企业的披露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总体来看,金融行业的披露水平优于全行业披露水平。

    研究发现1:经济类及劳工类指标披露较好社会类指标披露最少

    同全行业披露趋势一致,金融业企业对经济类指标的披露情况最好,而对社会类的指标披露最少。经济类指标披露率达到了65%,而社会类指标只有23%。所有的企业都至少披露了一个经济类指标,而有25家,即45%的企业没有披露任何社会类指标。

    另外,劳工类指标也受到金融企业的重视,披露率达到55%。其次为产品类指标,披露率为40%。环境类指标披露率为33%。所有企业都披露了至少1个经济类指标和劳工类指标;经济类指标的披露率达到了75%,劳工类别指标达到73%;环境和产品类指标披露情况接近,披露率分别为50%、51%。

    研究发现2:银行业披露水平优于保险证券业证券业环境类指标披露得很少

    55家金融企业可以细分为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分别为21家、29家、5家。整体披露率银行最高,为55%,其次是保险业,为48%,证券行业最低,为35%。

    从指标维度上看,三个细分行业亦对经济和劳工类指标披露较多,二者不分上下,而社会类指标均披露较少。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证券行业环境类指标披露得很少,甚至低于社会类指标,只有14%。

    研究发现3:环境及风控有关指标披露较差

    5个经济类别的指标中,大部分企业都披露了“FI-EC.1机构产生和分配的直接经济价值”,超过半数的企业主动披露了“FI-EC.3推动和履行社会责任上的经济投入”和“FI-EC.4按地区、规模、行业等分类的业务规模与比例”。而对“FI-EC.5针对环境、社会政策及风险评估程序进行审计的频次”进行披露的企业比例很低,没有保险企业披露此指标,14%的银行和45%的证券企业披露该指标。

    研究发现4:带有负面色彩的指标披露情况不佳

    金融行业MQI指标体系中,带有负面色彩的指标有“FI-SO.3确认的腐败事件及采取的行动频次”“FI-SO.4违反法规次数及被处重大罚款的金额”“FILA.1员工流失率”“FI-PR.2侵犯客户隐私及泄露客户资料事件数及投诉数、以及“FI-PR.5违反有关产品和服务的法规数及所受重大罚款金额”。选择主动披露这些指标的企业数量不多,8家企业披露“FI-SO.3确认的腐败事件及采取的行动频次”,7家企业披露了“FI-SO.4违反法规次数及被处重大罚款的金额”,12家企业披露“FI-LA.1员工流失率”,10家披露了“FI-PR.2侵犯客户隐私及泄露客户资料事件数及投诉数”的企业中,13家企业披露了“FI-PR.5违反有关产品和服务的法规数及所受重大罚款金额”。由此可见,金融行业企业对与带有负面色彩的指标披露情况不甚理想。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披露了以上带负面色彩的指标的企业中,超过半数甚至全部都是证券企业。

    研究发现5:针对环保和员工志愿参与的指标披露不足

    55家金融企业中,没有一家企业披露“FI-EN.2环保培训频次及参加培训的人数/次”,而同属环境类指标的“FIEN.1电子交易替代率”指标和“FI-EN.2绿色办公绩效”指标则分别被30家、29家企业主动披露。这可能意味着,金融企业虽然重视环境绩效方面的信息披露,但环境保护意识普及的积极性依然不高。另外,只有14家企业披露了“F1SO.1员工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次及服务时间”这一指标,其中9家为银行。这可能意味着金融业企业在社会志愿参与方面的意识和积极性有待提升。

    研究发现6:银行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以及中小企业贷款相关的指标上披露情况相对较好

    27家企业披露了“FI-EC.2绿色信贷授信余额”,其中16家是银行;30家企业披露了“FI-PR.3根据地区、客户受教育层次、收入层次划分的金融产品覆盖率”,18家为银行;23家披露了“FI-PR.4中小企业客户数及中小企业授信余额”的企业中,18家为银行。可见,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以及中小企业贷款受到银行重视。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公司:42家从未发过社会责任报告 89%未审验

    下一篇

    整合六大版块成立文商旅集团 碧桂园“抢滩”文旅地产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