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专访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经济慢下来并非坏事 需通过微调把控增速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8-16 19:37

    1994年11月28日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连续召开5天,如何给经济降温,实现经济软着陆成为当时一项重大的经济议题。回望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历程,中国经历了几次经济过热?如何理性看待经济过热现象?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赵桥    

    随着改革开放“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曾出现过热现象。尤其在1993年以后,中国经济冲向新一轮高峰。全国基建投资迅猛增加,社会总需求强力扩张,货币投放增发同比高达34%,经济生活中的过热势头开始出现。

    一方面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另一方面,高投资增长、高货币投放、高物价上涨和高贸易逆差的“四高”,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和股票热的“四热”以及金融秩序混乱、市场秩序混乱的“两乱”现象在当年的经济背景下开始蔓延。

    1994年11月28日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连续召开5天,如何给经济降温,实现经济软着陆成为当时一项重大的经济议题。回望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历程,中国经历了几次经济过热?如何理性看待经济过热现象?

    针对上述疑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霍建国长期从事外贸管理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工作,并于上世纪90年代在原国家经贸委外贸司工作,曾亲历并部分参与了当年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对于如何把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快与慢,以及如何实现经济软着陆有着自己独特的经历和见解。

    霍建国 (受访者供图)

    扭转靠投资拉动经济局面

    NBD: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过热现象,您如何看待经济过热现象?

    霍建国: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伴随着经济高增长,会产生一些经济过热现场,这是正常的,关键在如何实行有效调控。中国在1992年左右经历过一次经济过热,主要是投资过热。当时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投资在GDP中所占据的比例大概是50%,而现在在7%左右,两者之间的落差非常大。由于当时经济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在某些领域出现了投资过热的现象。而这种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已经在此后几十年中逐步扭转。

    当时经济过热的一个典型现象是通货膨胀,特别是1992年底到1993年初,国内投资迅速增长,出现了以房地产投资热为代表的一些苗头。当时,我身边就有许多朋友投资房地产、基建工程等。在1993年初,中央就迅速采取了调控措施。

    NBD:您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过热现象?

    霍建国:给经济降温主要是通过政策调控,当时我们强调要通过“软着陆”的方式来缓解经济过热的现象,最记忆犹新的是“三大改革”,包括财税、金融、外贸外汇,还有分税制的改革。外贸层面,一方面继续降低国家管理配额商品的数量,进一步下放;另一方面控制信贷,降低投资热,还有一个重要举措是实行“外汇并轨”。在1993年之前,我们国家外汇实行双轨制,后来国内金融市场汇率与国际金融市场汇率相一致。

    新动能在不断形成

    NBD: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为何为出现过热现象?当时实现经济“软着陆”的必要性体现在哪里?

    霍建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至少经历了两次经济过热现象,一次是在1992年前后,另一次是在2000年前后。这两次经济过热的一个共同特征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国内经济迎来了高速发展,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猛,贸易增速和规模也提升得非常快。

    当时东部沿海城市平均出口增速达到30%左右,进口增速在15%左右,形成了“高出低进”的态势。出口量大,形成了贸易顺差的结构。这个结构对我们当时进一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非常有利,外汇储备在不断上升。到了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2万亿美元,最高达到3.8万亿美元。

    实践证明,将经济慢下来并非是一件坏事。如果一个国家经济长期处于高增长阶段,无疑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以及形成经济泡沫。但是,给经济降温不能靠集中刹车或者是政策刺激,而应注重微调,通过降挡逐步让经济慢下来。

    NBD:在您看来,当时通过采取微调的方式是实现经济“软着陆”的主要抓手吗?

    霍建国:经济全面过热的时候,各个领域都会处在一个膨胀发展的阶段,所以避免经济过热,还是宏观调控的一个主要任务。但是也不能让经济冷下来,所以调控的难度就在于如何把控适度的增长,这一定程度上就在于微调。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在宏观经济调控上已经形成了一些成熟的经验,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们通过结构调整、微调来把控经济增速,虽然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但总体上还是可控的,结构是优化的,新动能在不断形成。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每经专访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改革开放创造时代机遇 苏宁转型顺势而为

    下一篇

    每经专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所长陈凤英:中国入世后为全球经济繁荣搭建新平台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