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为什么选择电影,金马奖影片《八月》的导演张大磊说:“其实吧,我觉得目的性太强的事情我干不了”。
每经编辑 温梦华
每经影视记者 温梦华
一家书店,一方天地,四把椅子,这就是一部文艺片的路演。
大大的军绿色双肩包、深蓝色的休闲衬衣、再加一顶深棕的小礼帽,这就是导演张大磊。看到张大磊的一瞬间,让我一下就想起了《八月》中的那个少年(晓雷),简单、安静、和那种些许羞涩、沉默的感觉,像极了。
《八月》导演张大磊(每经影视/摄)
去年,当第53届金马奖将“最佳剧情片”颁给《八月》时,导演张大磊已经开始嚼口香糖了,他没想到自己能上台,“我都开始嚼口香糖了,之前一直都没敢。因为真想不到这个奖会给我”。
“影片丰满而完整,讲述的人情虽是当地的东西,却是可以传递的情感。即便是作为香港人的自己也很感动。”金马奖评审团主席许鞍华曾这样表示。而作为一部作者电影,《八月》也是在站上领奖台的那一刻,才被我们大多数人所知。
如今,随着影片的即将上映,当导演张大磊与大家一起分享创作交流时,他依旧是一副淡淡的表情。说起为什么选择电影,他说:“其实吧,我觉得目的性太强的事情我干不了”。
谈团队:“不理我”的少年却获得了金马奖“最佳新人奖”
约翰·贝哲曼曾说,在黑暗的理性到来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听觉、嗅觉以及视觉。
这句话形容影片中的少年晓雷,我觉得再恰当不过了。
那个有些木讷、些许沉默,喜欢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少年,在某个暑假的午后,用懵懵懂懂的眼神看着感受着改革浪潮中所带来的悄然变化。而这个张大磊笑称“他不理我”的小少年,却获得了金马奖“最佳新人奖”。
影片中的少年“晓雷”
“当时没有海选,选出一个合适的演员的确花了很长的时间。我觉得现在的孩子表演欲其实是很强的,唱歌跳舞是他们最擅长的。但孔维一不一样,他不理我,就是他会特别认真的做他的事情,而且有他自己的想法整体感觉包括形象都是我想要的”。张大磊表示,我们想要的是那种不太会迎合、表演时会脸红心跳的那种孩子,因为80年代的孩子接触的并不像现在这样多,相比较他们都是有点木讷的。
其实不仅仅是饰演少年晓雷的孔维一,整个影片都是纯“素人”零片酬演出。“所有都是我的朋友,大家无偿投入了自己的时间,其实就是为了能让我把这个梦实现。我对每个人都很了解,我觉得他们或多或少都有我剧中的影子”在谈到团队组建张大磊是满满的感动与感激。
这种与演员配合默契以及互相的信任,就像是主持人刚刚提到影片摄影师吕松野的名字时,张大磊就笑了一样。“其实我们在一起的默契也不光是说审美上的共同,而是说一起生活了六年,那真是天天见,而且是生在异乡,所以大家的亲密感和感情是不一样的”。
也许,正是这样的默契、这样的信任、才有了如今的“纯净”的《八月》。
《八月》
谈电影:我对下一个还是晕的,要随着兴趣心情干事
随着《八月》的备受关注,张大磊好像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有没有下一步规划或是打算?”对此,张大磊笑了笑说:“我下一个还是晕的,我们所有的朋友也是这么想的,到时候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等着那个结果自己出现就好”。
虽然张大磊是作为导演被大家所熟知,但在最早,张大磊说“我最喜欢的是音乐”。当初去俄罗斯留学,选择的也是音乐专业,但后来放弃了,转向导演专业。“目的性太强,就是为了练好一个什么就要反复的去做,反而不有趣了。我觉得我目的性太强的事干不了,要随着兴趣心情干事,而且我也不识谱。但电影就没有说一定要干什么像什么”。
他谈到,就像是这部影片《八月》,当时想到了就去做了。
“我理解《八月》这个电影,它极其简单,特别简单,简单到我没法用故事梗概来形容,但是又真的像我的梦一样,就是我把我感觉是梦的东西呈现在我眼前,我想去看一看,同时我觉得2008年到2015年这七年我做的东西不是轻易去做的,所以我觉得把它完成是有价值的,观众看它也是有价值的。”
影片中晓雷所经历的种种,恰恰是张大磊童年的电影的记忆。说起影片“像90年代一样看电影”,张大磊谈到“我是电影厂院里的,“我们家经常住着一堆人看影片、讨论”。张大磊说,我应该也有受到这些生活中、父亲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时候很开心,电影对我们来说就是这样”。
【每经影视对话张大磊】
在被资本宠爱的电影市场,《八月》能获得这样的成绩的确不易。但面对文艺片市场一直处于“夹缝中生存”的发展状态,似乎仍值得我们思考。
每经影视:您之前提到《八月》是一部作者电影。那影片从前期一共花费了多长时间呢?制作成本大概在一个怎样的范围内呢?
张大磊:我这个不常规。因为开始做的时候完全是个人独立的行为,所以筹备了很长时间,2008年开始想,2012年写出第一稿剧本,2015年开始拍摄,用一个月时间完成。关于剪辑,我是自己在家用苹果的剪辑系统剪出来的,所以时间很长,差不多三个月,到后来电影为了更高制作水平又花了一些时间。
制作成本的话,不是很清楚,因为后期有很多朋友和公司愿意帮我把这个影片做好,开始的时候是我身兼多职,也没有很多计划。
每经影视: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公司出品方,有很多公司比如爱奇艺等等,对于这些公司资金上的帮助和投入,您在这方面是自己寻找过,还是资本主动来找您的呢?
张大磊:大家都想做对的事。而且影片本身反映不错,后来就有很多加入进来了。
每经影视:虽然作为文艺片在排片方面本身不具有优势,但是《八月》首映日的排片占比仅1.0%(据猫眼数据显示),这远低于同当时上映的进口片《金刚:骷髅岛》,您怎么看待这种现状呢?
张大磊:这个方面我不是很清楚。
成都百丽宫影院经理: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吧。其实很多事情都是从无到有,它有一个过程,虽然现在我们社会大环境出现了这样的一些现状,很多市场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像导演说的是有目的性。但是这个现状是有改观的,就艺术片来说,比如我们成立了艺术电影联盟”。
这个市场过程是需要慢慢规范和引导而走向更好的,我们也会感觉到现在已经在慢慢朝这个方向发展,而且观众也很有文化和选择。
每经影视:《八月》这部影片个人情感比较鲜明,但是现在要走进大荧幕,上院线,走市场,你会不会优点担心它不太适应市场?
张大磊:前几年我可能会担心,这几年观众的观影水平和观影经验已经很高了,现在就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而且,电影市场经过这么多大片洗礼已经比较稳定了。《英雄》2002年出现,代表了商业大片出现。而现在是作者电影出现了,我觉得是出现,并不是说要在里边做什么。中国不缺乏好的作者电影,只是以前没有很多的形式和机会让很多人看到,过去我们都看盗版DVD,中国作者电影都只能靠盗版DVD看,这挺没劲,我觉得现在能去电影院看一下就挺好。
每经影视:此前,很多人都被问及“文艺片的春天到来了吗”?然而大多的导演或者行业人士他们给出的答案基本摇头,表达的则更多是对于文艺片未来的期望。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张大磊:“其实我之前也聊过关于春天的事,《白日焰火》上的时候大家都说春天来了,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太理智,不能说是看到有片子上映,似乎在票房上或者是竞争上占了一些就是春天来了,然后一下低迷了又说冬天到了,这太情绪化了。”
我觉得中国一直不缺乏好的东西,从老导演开始,比如《小城之初》、《城南旧事》等一些老前辈的电影,都是以作者的心态去完成一个好作品,其实都是作者电影。包括近些年也是一直都有,我觉得市场稳定了,就可以允许或者是宽容它的出现,这挺好,现在已经到了这个时候”。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