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刘应杰司长:1.8万字政府工作报告不是“写”出来的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3-06 01:18

    尽管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但我们有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办法,报告中都是一些扎扎实实的政策举措,含金量很高。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周程程 每经编辑 陈 旭    

    每经记者 周程程 全国两会现场报道 每经编辑 陈 旭

    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这份超过1.8万字的报告,背后经过了无数次反复讨论、审议、征求意见和修改,能够掂出沉甸甸的重量。

    作为多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人,国务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司长刘应杰已经习惯了每到12月就开始的忙碌。报告发布前几日,刘应杰还加班到晚上12点多,对数据进行最后的校核。

    “报告不是‘写’出来的。”刘应杰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是去年确实做了这些工作,取得了这些成就和亮点,才能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内容。此外,在对今年经济工作的部署上,报告中很多政策措施都经过了反复讨论、协商、斟酌、沟通,报告的形成是一个决策的过程。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以全年6.7%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一。2017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更趋错综复杂之下,中国经济又该如何行稳致远、稳中有进,针对这一话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刘应杰。

    刘应杰指出,今年报告中分析研判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量进一步加重,尽管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但我们也有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办法,报告中都是一些扎扎实实的政策举措,含金量很高。

    凝聚共识

    报告收集整理1270条反馈意见

    NBD:您认为这份政府工作报告把握了哪些要点,具有怎样的特点?

    刘应杰:报告通篇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会议所明确的今年一年的政府工作,以及经济工作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都反映在报告中。

    报告突出了“新实精活”这四个字。首先“新”体现在贯彻了创新的理念,形式上有所变化,更重要的是内容上有创新,考虑怎么提出新思路、新举措、新的表述和新的概念等。

    “实”指的是说实话、办实事充分反映在报告当中,李克强总理特别强调,要在报告里体现出真正管用的“硬措施”。

    “精”则指的是精炼、精准、精细。因为文字有限,我们在撰写修改过程中也是一个字一个标点地反复斟酌。作为政府工作报告,既要照顾到面,但因为篇幅有限又不能面面俱到,所以还要突出重点,集中民智,广泛形成共识。

    “活”也是总理要求的,尽量生动活泼、口语化、接地气、有温度。首先要突出思想性,增强感染力,风格注重朴实,让百姓听得懂、记得住、能管用。今年也有一些最新的网络语言表述,有不少新的表述、新的说法。

    NBD: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从起草到最终出炉,经过了怎样的过程?

    刘应杰: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在去年12月初成立,基本上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衔接,也有一些交叉。在12月底时形成了初稿,这基本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稿子了,之后就进入讨论修改、审议等程序。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报告起草工作,在起草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召开4次会议,对报告进行审议讨论。

    与此同时,报告稿还广泛征求全国各方面意见。报告稿下发到各地方31个省区市,中央党政军群各部门,一共是148个单位广泛征求意见。李克强总理还主持召开3次座谈会,征求了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的意见等。

    比如,社科院经济所所长高培勇就在总理座谈会上提到了减税降费的建议。再比如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央行前副行长朱民提出,金融要回归本源,更好地回归实体经济等。

    今年,包括下发到各地各部门,和听取座谈会的意见共收集整理汇总出来,达1270多条,在经过起草组认真地反复研究后,吸取300多条重要意见。

    此外,还广泛开展网上舆情调查,中国政府网联合新华网等,开展了“我向总理说句话”建言征集活动。起草组认真阅读筛选过的网民意见,包括住房、养老等问题,反映到政府工作报告中去。我还记得有一个乡镇公务员提出的解决百姓办事难的建议,他表示,整天都是找他盖章的,公章已经都快磨平了。这些网友的建言对写好报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报告的形成经过无数次反复讨论、审议、修改,从第一稿的2万多字,压缩到目前的的1.8万多字,最大限度凝聚了全国上下各方面的共识,凝聚了民智与民心。

    聚焦经济

    结构调整加快 创新动能增强

    NBD:2016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您如何看待全年6.7%经济增速?

    刘应杰:去年中国圆满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目标,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去年中国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全年经济增速为6.7%。这样的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名列前茅。而6.7%的增量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超过30%,仍然是世界经济的稳定之锚。

    NBD:2016年,中国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有哪些亮点?

    刘应杰:稳中有进里面“进”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结构调整加快。去年的结构调整方面有三大亮点:一是消费平稳增长,去年消费增长了10.4%,成为三驾马车中拉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中国的消费增长还有巨大的潜力。

    第二个亮点是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去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上升到51.6%,已经形成“三二一”产业格局。一产占GDP比重已经下降到10%以下,而且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第三是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增长。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大大快于一般工业,这也是结构调整中出现的亮点。

    去年大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去产能力度,特别是加大钢铁煤炭去产能力度,压减落后过剩钢铁产能6500万吨以上、煤炭产能2.9亿吨以上,分流转岗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实现平稳过渡。

    结构调整加快的同时,新动能在不断增强,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重要的力量。去年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包括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量子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等等。并且,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如我国成为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最大生产国,机器人最大消费市场等。另外,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在我国快速发展。

    NBD:您认为今年宏观经济运行需要防范哪些风险?

    刘应杰: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会对所面临的经济形势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今年这方面的分量有了进一步加重。在国内外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交汇、并且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倾向抬头的情况下,今年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

    报告同时分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包括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仍不足,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地区经济走势分化,地方发展呈现冰火两重天。另外,经济金融风险隐患增加,也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

    尽管面临这些困难和问题,但我们拥有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办法,就像我刚才谈到的中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包括雄厚的物质基础、庞大的市场规模、科技实力、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等。当然,在宏观调控上,我们还有不少的政策工具。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今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

    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充满信心,尽管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我们能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并且把良好的发展势头长期保持下去。

    改革发力

    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

    NBD:在中国经济运行能够保持在合理区间的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该如何继续推进?

    刘应杰:今年要继续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抓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要在去年取得成效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成果,推进钢铁、煤炭方面去产能,这是一项重要任务。

    在去库存方面,主要是三四线城市化解房地产库存。与此同时,更要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这也是今年的一项重点。在降成本方面,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的力度,使企业有真正切身的感受。补短板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扶贫。今年要继续实施精准扶贫,力度要进一步加大。

    NBD:一些重点领域的改革,今年应该如何发力?

    刘应杰:财税体制改革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营改增措施等。金融改革方面,主要是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要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加强产权制度的保护。

    三农工作要进一步推进,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公路、电网改造、信息基础设施等,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

    对外开放方面,今年5月,中国要主办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的体制。在对外开放领域,还要采取一系列新的举措,特别是大幅放宽外资准入,并且实施内外资统一的政策措施。

    生态环保方面,今年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的要求,特别是要加大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力度,打好蓝天保卫战,努力向人民交出满意答卷,这是今年的一项重点。

    改善民生方面,包括进一步扩大就业,尤其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推进教育改革,特别是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研究制定教育现代化规划等,都是非常实在的政策措施。

    在医疗方面,要切实解决人们群众高度关注的与医疗相关问题,包括提高医保的补助标准和报销比例。还要进行医疗联合体试点,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等。建立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制,贫困人群的兜底工作要做好、抓牢等。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实现1300万人进城落户 加快居住证制度全覆盖

    下一篇

    M2、社融目标双降 力促金融资源流向实体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