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冷静:豪赌“金融+电影”金融衍生品搅乱市场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1-05 01:29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菲菲 每经编辑 张海妮    

    每经记者 李菲菲 每经编辑 张海妮

    影视板块股价低迷,影视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电影与资本深度结合下创造出的金融衍生品,更是搅乱了整个电影市场。

    快鹿集团主导下的《叶问3》票房造假,引发的整个电影宣发融资体系崩盘,使得牵涉其中的三家上市公司股价巨震,更触及了行业监管痛点。票房证券化产品的设计引发了“金融+电影”的豪赌。

    此外,2016年玩得最多的“金融+电影”衍生品非保底发行莫属。当上市公司成为这场赌局的高级玩家,筹码升级的背后风险亦随之加倍。

    快鹿豪赌《叶问3》

    “票房造假一直存在,《叶问3》不过是一个导火索罢了。”中国电影产业研究专家、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刘嘉在接受每经影视(微信ID:mei-jingyingshi)记者采访时说道。

    如果不是快鹿集团寄望通过“电影+金融+互联网”的新模式为《叶问3》创造30亿元的票房神话,也就不会有随后的肆意造假——零点满座的电影院实则空无一人,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仅仅10分钟播放完毕,显示电影在映的影厅却连机器都没有打开……一个个幽灵场却创造出数亿元的票房,《叶问3》票房造假的力度前所未有,在这肆无忌惮的造假背后,实则是二级市场的一场豪赌。

    在这场赌局中,快鹿集团希望将P2P平台的客户人群与票房相连接,借“票房保底”的上市关联公司的股票收益来弥补高票房、高补贴的代价,同时用众筹、P2P等互联网金融方式将电影的投资权、收益权分散到中小投资者手中。

    这一切复杂设计的核心便是《叶问3》的票房成绩,票房高,则赌局成功。

    股价对票房的“反应过度”使得运作方不择手段地推高电影票房,造假的票房背后是揠苗助长的电影行业,看似增长,实则外强中干。针对上述问题深交所于2016年7月再度修订《广播电影电视行业信息披露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在披露电影票房的同时必须要具体解释合作参与细节,严控票房与股价的“深度绑定”。

    保底屡战屡败 屡败屡战

    票房证券化引发造假,保底发行更是输多赢少。

    10亿元保底《绝地逃亡》、5亿元保底《我不是潘金莲》、4亿元保底《致青春2》、《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2016年电影保底发行不乏失败案例。不过,《心花路放》、《后会无期》、《美人鱼》等成功保底案例给了保底方信心。

    北京剧角映画董事长梁巍在接受每经影视记者采访时坦言:“重金保底是为了拿到好的片源”。

    乐视影业副总裁黄紫燕就曾公开表示,就目前电影市场的资本运作情况而言,“保底发行投入产出的计算方式,不应当仅仅包括电影市场的回报,还必须把资本溢价,或是品牌溢价考虑进去”。

    黄紫燕的说法揭露出“保底永不灭”的实质,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保底失败并不意味着投资失败,电影上映前释放出的票房预期也会让二级市场买单。多位行业内人士告知记者,2017年保底发行仍然是行业主流。

    “2016年就这样了,2017年只求保底这事儿都理性一些吧。”卓然影业CEO张进对记者说道。在他看来,保底无错,但需量力而行,未来的电影保底需要从2016年的失败中总结经验,使得保底发行真正服务于行业而非危害行业。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一年之间 传媒板块从领涨到领跌 2017年保底发行仍是行业主流

    下一篇

    2016电影江湖地位之争:民营五大谁是超级“摆渡人”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