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一年之间 传媒板块从领涨到领跌 2017年保底发行仍是行业主流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1-05 01:29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菲菲 每经编辑 张海妮    

      在一众影视公司抢滩A股市场一片火热的同时,传媒板块却面临极寒。Choice数据显示,文化传媒板块是2016年跌幅最大的板块,截至2016年12月30日(周五)收盘,申万一级行业中,传媒板块以32.39%的跌幅位居第一。而2015年传媒板块还以172.71%的涨幅领跑大盘。

    从涨幅第一到跌幅第一,不过一年时间,传媒板块却已是冰火两重天:一边是中影、上影如火如荼地敲钟上市;一边是刘诗诗10亿元嫁妆泡汤、范冰冰4亿元身家告吹。传媒板块走低的背后,是频频夭折的影视标的并购重组。此外,资本过度介入引发的金融衍生品乱象,更是让蹒跚前行的电影行业备受重创。

    2016冰冷异常的文化传媒,路在何方?

    冷冰:多因素共振 传媒影视并购增速首度下滑

    每经记者 李菲菲 每经编辑 张海妮

    从板块涨幅第一到倒数第一,不过一年时光。

    2016年,暴风科技拟并购吴奇隆、刘诗诗持股的稻草熊影业未获批,唐德影视收购范冰冰旗下无锡爱美神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爱美神)被叫停,万达院线主动中止并购万达影视及传奇影业,华东重机重组失败,永乐影视借壳未果,乐视影业暂缓注入上市公司……重组并购传媒影视标的难,成为2016年资本市场大写加粗的印记。

    频频落空的重组背后,二级市场对文化传媒的唱衰之声骤起。当拐点论、泡沫论、寒冬论肆虐,影视传媒真的不行了吗?

    挫败 多因素致影视并购增速下滑

    Wind数据显示,2013~2015年电影和娱乐行业并购重组分别发生了29、46和88起,并购金额分别达到218亿元、359亿元和435亿元。这种增长趋势在2015年第四季度到2016年第一、第二季度尤为明显,分别发生了17、36和25起,2016年第二季度并购金额达到顶峰,446亿元的并购金额超过了2012~2015年中任何一年的数据。

    转折发生在2016年第三季度,伴随着数家上市公司重组失败,影视标的并购重组进入冷静期,2016年第三、第四季度更是出现了四年来增速首度下滑。

    2016年6月,暴风科技拟10.8亿元购买稻草熊影业60%股权未获通过,唐德影视拟4亿元收购爱美神51%股权失败,最终双方变更合作方式改为合资成立公司。此后,万达院线、华东重机等多家上市公司重组影视标的都经历了挫败。

    “2016年并购的很多影视标的都存在高估值、高溢价、低业绩的情况,加上此前很多不达预期的影视收购,证监会对于影视标的重组监管趋严在情理之中。”长城证券并购组总经理尹中余对每经影视(微信ID:meijingyingshi)记者表示。在他看来,2016年恰逢很多公司兑现盈利承诺的最后一年,很多不达预期的影视标的也降低了市场对于传媒板块的信心。

    “过去几年传媒收购的估值太高,二级市场对公司的估值也不理性,整个板块火了三年的确是需要进入一个估值修复的阶段。”一位券商传媒分析师如此表示。

    坚持 分析师:长线依旧看好

    与2016年板块跌幅第一的境况不同,此前的三年(2012~2015年)文化传媒基本以黑马姿态领跑大盘。Wind数据显示,2013年、2015年,传媒板块在各行业中的年度涨幅均排名第一,分别上涨110.41%、172.71%。

    飙升的股价也吸引了资本的目光。一时间,卖牛奶的拍电视剧,卖重机的投电影,卖电子的做网剧,跨界影视并购不断出现。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在电影与娱乐行业,中国企业共计发生了125起并购,并购总金额高达927亿元。

    僧多粥少,资本的热捧也让一众质地不佳的标的在二级市场改头换面。然而,石头并非璞玉,包装再精美也难掩瑕疵。

    浙江广厦溢价374.90%收购的福添影视连续两年业绩失诺;华录百纳斥资25亿元收购的蓝色火焰2015年净利润亦未达业绩承诺;被天神娱乐纳入怀中的合润传媒,也因两年盈利未达预期“遭转手”。

    “影视并购优秀对象最多20%。”慈文传媒董事长马中骏此前在接受每经影视记者采访时直言。

    “我们会坚持影视标的收购,选择真正好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共达电声证券事务代表孙成宇对每经影视记者表示。在他看来,不论行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好资产才是说服监管层和投资者的关键。

    孙成宇的看法得到了上述券商传媒分析师的认同。该分析师认为,虽然影视重组并购进入冷静期,但二级市场对传媒行业长线发展依旧看好。“从细分领域看,传媒发展的空间是很大的。”该分析师说道。

    冷静:豪赌“金融+电影”金融衍生品搅乱市场

    每经记者 李菲菲 每经编辑 张海妮

    影视板块股价低迷,影视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电影与资本深度结合下创造出的金融衍生品,更是搅乱了整个电影市场。

    快鹿集团主导下的《叶问3》票房造假,引发的整个电影宣发融资体系崩盘,使得牵涉其中的三家上市公司股价巨震,更触及了行业监管痛点。票房证券化产品的设计引发了“金融+电影”的豪赌。

    此外,2016年玩得最多的“金融+电影”衍生品非保底发行莫属。当上市公司成为这场赌局的高级玩家,筹码升级的背后风险亦随之加倍。

    快鹿豪赌《叶问3》

    “票房造假一直存在,《叶问3》不过是一个导火索罢了。”中国电影产业研究专家、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刘嘉在接受每经影视(微信ID:mei-jingyingshi)记者采访时说道。

    如果不是快鹿集团寄望通过“电影+金融+互联网”的新模式为《叶问3》创造30亿元的票房神话,也就不会有随后的肆意造假——零点满座的电影院实则空无一人,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仅仅10分钟播放完毕,显示电影在映的影厅却连机器都没有打开……一个个幽灵场却创造出数亿元的票房,《叶问3》票房造假的力度前所未有,在这肆无忌惮的造假背后,实则是二级市场的一场豪赌。

    在这场赌局中,快鹿集团希望将P2P平台的客户人群与票房相连接,借“票房保底”的上市关联公司的股票收益来弥补高票房、高补贴的代价,同时用众筹、P2P等互联网金融方式将电影的投资权、收益权分散到中小投资者手中。

    这一切复杂设计的核心便是《叶问3》的票房成绩,票房高,则赌局成功。

    股价对票房的“反应过度”使得运作方不择手段地推高电影票房,造假的票房背后是揠苗助长的电影行业,看似增长,实则外强中干。针对上述问题深交所于2016年7月再度修订《广播电影电视行业信息披露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在披露电影票房的同时必须要具体解释合作参与细节,严控票房与股价的“深度绑定”。

    保底屡战屡败 屡败屡战

    票房证券化引发造假,保底发行更是输多赢少。

    10亿元保底《绝地逃亡》、5亿元保底《我不是潘金莲》、4亿元保底《致青春2》、《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2016年电影保底发行不乏失败案例。不过,《心花路放》、《后会无期》、《美人鱼》等成功保底案例给了保底方信心。

    北京剧角映画董事长梁巍在接受每经影视记者采访时坦言:“重金保底是为了拿到好的片源”。

    乐视影业副总裁黄紫燕就曾公开表示,就目前电影市场的资本运作情况而言,“保底发行投入产出的计算方式,不应当仅仅包括电影市场的回报,还必须把资本溢价,或是品牌溢价考虑进去”。

    黄紫燕的说法揭露出“保底永不灭”的实质,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保底失败并不意味着投资失败,电影上映前释放出的票房预期也会让二级市场买单。多位行业内人士告知记者,2017年保底发行仍然是行业主流。

    “2016年就这样了,2017年只求保底这事儿都理性一些吧。”卓然影业CEO张进对记者说道。在他看来,保底无错,但需量力而行,未来的电影保底需要从2016年的失败中总结经验,使得保底发行真正服务于行业而非危害行业。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传奇“联姻”万达幕后故事:传奇影业“嫁入”万达 看中其资源优势

    下一篇

    冷冰:多因素共振 传媒影视并购增速首度下滑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