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亿翰智库发布了截至7月16日124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房企(以下简称内房股)市值排行榜,中国海外发展以2192亿元夺冠,市盈率7.6倍、市净率1.3倍,而万科以1918亿元市值屈居第二,但市盈率与市净率略高于中海。
每经编辑 杜冉乐
每经记者杜冉乐
前不久,中国房企上半年销售成绩单以“飘红”收场,不少房企甚至还上调了年度目标,以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近日,亿翰智库发布了截至7月16日124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房企(以下简称内房股)市值排行榜,中国海外发展(以下简称中海)以2192亿元夺冠,市盈率7.6倍、市净率1.3倍,而万科以1918亿元市值屈居第二,但市盈率与市净率略高于中海。
从内房股百强来看,像恒大地产今年上半年销售1417.8亿元,市值却只有572亿元,市盈率5.3倍,市净率1.1倍。相对于市盈率,市净率更能说明房企问题,仅有3成房企市净率未“破净”。
去年以来,像万达、富力等内房股曾掀起一场回A股潮流,估值被低估无疑是其核心成因之一,此前房企曾掀起一波转型潮,2年来仍难以提振股价。
内房股百强显著分化
今年初,闽系房企巨头之一的融信中国(03301,HK)在香港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交易,但彼时IPO仅在香港获得2.7%的认购量,剩下只好向国际发售。
截至最新收盘价6.040港元/股,融信中国的动态市盈率仅为4.78倍。从彼时招股书来看,融信中国以高负债率逆市赴港IPO给地产界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商业模式也无太多可圈可点之处。
截至目前,中国内地暂无其他房企选择在香港上市。不过,港交所作为市场化、国际化与规范化程度较高的证券交易所,仍受外界高度关注。
亿翰智库研报显示,中海、万科、万达商业和华润置地四家企业市值超过千亿,分别为2192亿元、1918亿元、1857亿元和1151亿元。
从统计口径来看,亿翰智库实际上是合并了一家房企在A股与B股及H股之后的总市值。
“这四家公司均为内地的龙头房企,以极强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体现出价值,市值居于行业前列。”亿翰智库分析师说。
以“稳健”著称的中海为例,记者注意到,该房企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1401.3亿港元,同比增幅16.78%,实现净利润333.12亿港元,同比增幅20.35%,实现每股净资产19.43港元,同比增幅19.13%。
记者注意到,鄂系房企卓尔集团(原名卓尔发展,6月刚更名)总市值354亿元,市盈率却高达16.9倍,市净率3.6倍。
为何市场给予卓尔高估值?实际上,武汉卓尔主要以物流地产开发与运营为特色,加上涉足互联网O20,可谓风头正劲。建银国际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国内网购市场风起云涌,京东、阿里等电商巨头急需庞大的物流设施,使得物流地产很受青睐。
排名进入前10强的碧桂园总市值618亿元,市盈率只有6.5倍,市净率仅0.9倍,这意味着该房企的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也就是“破净”。
记者统计发现,包括碧桂园、世茂房地产、富力地产、红星美凯龙、远洋集团、中国金茂、SOHO中国、雅居乐、融创中国等70家房企股价“破净”,占市值百强房企数量的70%。
房企艰难转型路
去年10月份,方兴地产更名为中国金茂,外界认为这是中国金茂的一场“去地产化”之旅,试图转型为“城市运营商”。
翻看中国金茂2015年年报,该企业实现地产销售及土地一级开发销售金额合计301.02亿元,同比增幅39.5%。
从业务范畴来看,中国金茂的主营收入仍来自地产销售收入。按照其对“城市运营商”角色的理解,这应该是涵盖了绿色科技、产业资源整合、智慧科技开发等多个方面。
今年3月份,中国金茂旗下金茂酒店(原名金茂投资,H股)与携程旅行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强酒店品牌、渠道与产品等紧密合作。
截至目前,中国金茂除了传统业务照旧开发开发之外,记者还梳理发现,更多是与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战略合作,或发行较高成本的永续债,以及现身一线疯抢“地王”等。
中国金茂仅是当前房企探索转型的一个缩影,本轮房企转型发端于2013年底,积极拥抱互联网社区、互联网金融、众筹销售等互联网+,但楼市白银时代已成定局,地产蓝筹效应也逐步褪色。
上半年,房企销售业绩再创新高,仅半年就有4家房企创下千亿销售金额,而去年同期仅有万科一家。一边是房企销售业绩飘红,另一边是投资人用脚投票。
东方证券某位地产分析师表示,路径依赖往往让企业转型并不容易,当前宏观经济持续下行震荡,全行业资产收益率也一再下滑,高成长性的热门行业概念股风险大,地产股相对安全,但只有少数机构投资者愿意多元化配置。
在香港房地产与金融观察家黄立冲看来,港股市场投资人更理性,因为机构占比高,他们对当前房企的地产模式是比较悲观态度的,主要是一线及典型二线房价泡沫隐现,三四线库存高企,风险加剧。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