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我们这样嘈杂,杨先生不会喜欢

    每日经济新闻 2016-05-26 01:26

    杨绛先生很静,但是围绕她的世界却太嘈杂了。据说,她留有医嘱,要求自己火化后再发讣告,她不想被打扰,但是人们等着这个消息,等着利用这个消息,然后,就是营销。这种嘈杂是她所不希望看到的,甚至是她最反对的。

    每经编辑 每经特约记者 张丰    

    ◎每经特约记者 张丰

    杨绛是标准的民国才女。她出生于1911年,民国刚刚开始。1932年,她21岁,从东吴大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读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1935年,她24岁,与钱钟书结婚,一起奔赴英法留学。

    1934年,她第一次发表作品,是短篇小说。1940年,她连续写了两个喜剧剧本。她受过系统的文学教育,又不缺乏才气,但是,我们要真正迎来她的作品,却要40年以后了。

    1981年,《干校六记》出版,她作为一个作家回到公众视野。这本书写了她下放河南的生活,小心翼翼,却充满了伤痛。1988年,她这一生最出色的作品《洗澡》问世,是国内最早反映知识分子改造的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影响。这时的杨绛,已经70岁了,按照中国传统的看法,她已经是一位老人了,但这时的她,开始通透而勇敢。

    1997年,女儿钱瑗去世,1998年,钱钟书去世。杨绛成为孤零零的一个人,她却变得更为强大。5年后,她的家庭纪事散文《我们仨》,深深打动读者,成为2003年的超级畅销书。以至于人们对她进行追思的时候,纷纷使用“他们仨团圆了”这样的话语。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独自一人面对这个世界。杨先生过着宁静的生活。但是,这并不影响媒体对她的包装、宣传甚至炒作,她很静,但是围绕她的世界却太嘈杂了。据说,她留有医嘱,要求自己火化后再发讣告,她不想被打扰,但是,网上第一时间把她去世的消息公布了。人们等着这个消息,等着利用这个消息,然后,就是营销。这种嘈杂是她所不希望看到的,甚至是她最反对的。流传最广的是她这一句话——“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话由杨先生自己说出来,当然是优雅的,但是,在互联网世界,这样的句子最终演变为一句心灵鸡汤。

    最近几年,有关杨先生的文章,都有这样一种鸡汤化倾向。她的书都不厚,但是即便如此,越来越多的人都丧失了阅读的耐心,人们把她的句子抽离出来,宣讲一些做人的道理,如果她老人家知道这些,想必会哭笑不得吧。除了摘抄这些句子之外,有媒体甚至杜撰了她的“百岁感言”,其中最煽情的是这样的一句:“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编辑拿到杨绛那里求证,发现她根本没有说过这句话,那流传甚广的钢笔抄写版,字也不是她的。

    杨绛不属于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有伟大的一面,但是太嘈杂了,即使青年时期的杨绛生活在当下,她也会很不适应。但是,很不幸的是,我们不但嘈杂下去,而且还骚扰到老人家。最典型的例子是,有公司违规拍卖钱钟书的私人信件,杨绛多次反对无效,一百多岁了还要打官司维权。

    最终,杨先生赢了官司,但是这件事重要的并不是法律上的定论,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浮躁对杨先生造成的伤害。我们要开发一切,想把一切都变成可以衡量的经济利益,而在杨先生心目中,有比这更重要的、更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内心的平静与人应该遵循的善。

    我们送别杨先生,不少媒体又要用“告别一个时代”这样的说法,这说得不错,但是,我们要告别的时代到底是什么呢?杨先生身上那些可贵的品质,我们是否能够继承下来?这才是她给我们的最大财富,但是忙着开发的我们却不管不顾。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晚上我还会翻开那本书,听杨绛先生说话”

    下一篇

    她想要的是一件隐身衣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