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泰禾业绩快速上升背后 金控平台正慢慢发力

    每日经济新闻 2016-01-15 01:24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吴若凡    

    ◎每经记者 吴若凡

    2015年,成功搭建金控平台的泰禾集团借助业务布局和产品优势,连续3年实现业绩超越发展。克而瑞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泰禾集团实现全年销售额323.3亿元,居房企销售排行榜第二十二位。

    在销售规模变大的背后,泰禾集团相继布局了福州农商行、东兴证券,参与发起设立海峡人寿,借此涉足银行、券商、保险等领域,泰禾大金控版图渐次浮出水面。其中,东兴证券已经为泰禾的融资承担过承销商的角色。随着泰禾未来发展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金控平台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金控平台雏形渐显

    身处资金密集型行业,泰禾近年来的快速扩张离不开财务杠杆的运用。此前,泰禾就已利用信托融资实现了快速扩张,借助较高的资金杠杆实现了高额的净资产回报。近年来,泰禾的高杠杆率一直为外界所诟病,而进入金融领域布局,泰禾金控平台将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

    通过一系列财务投资,泰禾拥有了福州农商行、东兴证券的部分股权,同时还持有三明进出口报关公司、福建海峡银行的股权。

    2015年以来,泰禾先后通过发行中期票据、公司债券、股票等多种融资手段,累计募集资金155亿元,其中已经到位的资金有80亿元的公司债,票面利率不高于8%,而剩下的75亿元资金也在推进中。根据泰禾集团2015年三季报,公司资产负债率为85.92%。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这些资金的募集过程中,泰禾早些时间入股的东兴证券已多次作为承销商的角色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也表明,泰禾金控平台的作用初显。

    对此,泰禾董秘洪再春向记者表示,目前公司还是以房地产为主营业务,涉足大金融是基于战略和财务投资的需要。目前金融并未成为泰禾的利润支撑点。

    业内人士分析,泰禾设立金控平台的目的,就是想进一步借力资本市场,以股权融资、债务融资、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组建金控平台,帮助公司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实现企业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由于泰禾在保险、银行、券商已经抢占了先机,未来不排除在此平台上设立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为私募股权众筹融资产品提供流动性的交易平台。

    让重资产变轻

    五牛基金高级投资副总裁陈国华表示,企业对金控平台的需要,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融资,更是为未来以投资为主导,企业多元化战略搭建平台。尤其是对于经营持有性物业的房企来说,有金融平台的配合,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法顺利实现轻资产模式。

    旭辉集团董事长林中也曾表示,房地产行业未来要发展得好,其中很重要的能力,第一是要具备金融思维,第二要驾驭金融工具,第三是有适度的金融平台。

    因此,房企与金融机构合作可以看做是“各取所需”。陈国华表示,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的直接融资成本太高,而与金融机构联合,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在平台上,房企可以选择成立基金公司、信托、资管等。未来,开发商可以由间接融资为主转向以直接融资为主。

    陈国华告诉记者,房地产的资金需求量很大,往往时间跨度不同,主要分前期拿地阶段和拿地之后。在前期过程中,银行不能直接进入交易过程,前期需要房企通过资管设立信托基金拿地。后期寻求银行融资,通过银行授信额度来偿还之前所欠债务。资金的需求会逐渐减少,因此,前期的融资和后期的退出就显得尤为关键。对于房企来说,有银行兜底,房企可以实现资金的快速配置进而达到高周转的需求。

    业内人士表示,金融对于地产输血是一方面,最大的目的是跨界金融之后,让金融界里地产的资源和上下游产业链的资源结合。通过该金控平台的运作,最终使得资金流向开发商所在的项目本身。无论是金融延伸业务还是金融衍生业务,都对提升房地产主业的盈利能力会有很大帮助。

    发展金控平台之难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房企来说,要找到合适的金融机构联姻,难度也着实不小。此外,金融市场门槛高、资本金数量需求大,成立金控平台需要足够资金来支撑,同时还要熟悉游戏规则的人才来匹配。

    陈国华告诉记者,一般而言,入股大银行的成本非常之高,动辄就要上亿元资金,即使成功参股,也只是小股份。这对房企来说,没有几百亿元是难以实现的。房企参股银行的初衷是为了在授信过程种获得便利,并不是要背上负担。

    房企若要入股证券公司,难度也非常大。这主要是由于中型和大型券商的股东名额受限制,还需要繁琐的审核程序。陈国华告诉记者,券商的核心能力是对外募集能力,房企更看重通道。

    市场上津津乐道的保险行业,就更难进入了,这主要是由于险资成本低,放出去的杠杆就大。险资收益相对稳定,中长期的保险资金更是市场追逐的对象,进入难度可想而知。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协信“变阵”:参股启迪金控 谋划“产融”结合

    下一篇

    来自海外房企的启示:高杠杆是把“双刃剑”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