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公布的一份医院综合实力百佳榜中,北京、上海和广东就占去51席,尤其京沪两城就聚集着44个百佳医院,其他优质医疗资源也多集中在省会城市。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吴明表示,“如果优质资源过度集中在几个城市甚至少数医院,会对公众就医造成不便,加剧‘看病难’。大量的医患涌入也会使这些医院负载过重,使医疗质量下降。”
每经编辑 每经实习记者 冯彪
每经实习记者 冯彪
时间已近晚10点,寒风中街头人流渐稀,坐落在东单的北京协和医院挂号大厅却依然灯火通明,等待挂号的人群以及替人排队的小板凳让大厅显得格外拥挤。
本周,在一份由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上,这家已有94年历史的医院连续第六年荣登榜首。这份榜单虽然为患者提供就诊参考,但令发布者意外的是,榜单透露的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却引来公众吐嘈。
记者梳理发现,在医院综合实力百佳榜中,北京、上海和广东就占去51席,尤其京沪两城就聚集着44个百佳医院,其他优质医疗资源也多集中在省会城市。
“医疗资源不可能均匀分布,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医疗资源肯定越丰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导致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吴明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但如果优质资源过度集中在几个城市甚至少数医院,会对公众就医造成不便,加剧‘看病难’。大量的医患涌入也会使这些医院负载过重,使医疗质量下降。”
百佳医院京沪粤占51席
协和医院从10点就开始放第二天的就诊号。中年人王军(化名)告诉记者,他下午就来到这里排队,运气好的话,半夜前可能排上号,排队靠后的人就难说了。
嘈杂的人声中也混杂着号贩子叫卖的声音。王军说:“自己挂号的话,是14元,从号贩子那里买一般就要300元。”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公众“不能承受之重”。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看病难”是服务提供能力和需求之间的矛盾。现在居民支付能力提高,相应地需要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而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居民看病都想扎堆到名优医院,加剧了这个难题。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从前述榜单可见一斑。在最佳医院排行榜前10名中,京沪占去6席。西部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位于西安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上榜,中部仅一席,而东北则无一上榜。在全国医院百强榜上,京沪粤三地就占到51席。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大城市三甲医院云集,而中小城市和乡镇医疗资源却严重不足。在吴明看来,优质资源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属于正常现象,但我国人口多、幅员辽阔,优质资源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大医院,这无疑会加大公众“看病难”的矛盾。
加剧一线城市“超载”
随着公众生活水平提升,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也在增加。舍近求远跨区域寻找好医院、看病必挂专家号的例子并不鲜见,这使本就超载的一线城市再添负重。
据悉,北京日均有70万外地患者看病,让北京成为“全国看病中心”。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小李在北京刚做完气胸手术,他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大医院看病“用户体验很不好”。“在协和医院排队两个小时,被确诊为气胸,大夫建议马上手术。”小李回忆说,不过医生明确表示没有床位,手术很好做,但随后恐怕有一周的住院观察期要住在楼道的加床上。
气胸手术后需要静养,在楼道里肯定难以保证恢复效果,但思索再三,小李并未回老家动手术,而是决定在北京另找一家有床位的三甲医院。在这座人口超过2000万的城市,类似小李这样的情况太多。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7.5人次。但是一家知名医院的专家曾透露,他每天需要接待的病患多则100人,少则80人,这令他没有时间与患者做更多的交流,也影响就诊质量。
专家指出,跨区域就诊不但加大病人开支,而且不合理的流向使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水平下降,也使大医院的优势得不到合理利用,无形中浪费了医疗资源。在此状况下,北京开始向周边疏解医疗资源。北京市卫计委主任方来英曾表示,北京将落实医疗资源非首都功能疏解方案,预计未来将降低三环路以内医疗机构床位数和诊疗人次,缓解核心区就医和交通压力。
刘国恩告诉记者,现在解决看病拥堵的问题,方向就是分级就诊,明确各类型医院的功能定位。例如,上海市医改的方案已经明确要结束大医院举办门诊的局面,住院、急诊在医院,常见门诊上诊所。
但解决优质医疗资源的分配失衡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不管怎样,还是在北京看病放心啊。”小李无奈地说。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