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陆娅楠、左娅:铁路货运量和工业用电量:经济风向标还灵不灵?

    2015-06-02 00:54

    ◎陆娅楠、左娅

    昨日,5月份官方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正式发布,50.2的数值比上月微升0.1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保持在临界点上方。上周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还显示,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降幅较前3月收窄,其中4月份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从一季度的负增长开始“转正”。《人民日报》上周以独家专访权威人士的形式,对如何理性看待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新趋向、新情况、新问题,如何保持定力、有效应对等进行了详细解读,也引起社会关切。在近日宏观经济指标纷纷出炉的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经济的基本面,如何解析当前的大势,让我们来听听各方的声音。

    5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新视角看形势”系列报道第一篇《速度放缓就是形势不好吗?》。报道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速不能反映一个经济体发展的全貌,难以从中看出投入是多是少、环境是优是劣、物价是高是低、就业是好是坏等情况。

    基于此,评价当前经济形势,不能只盯着速度指标,更要看到速度之外的东西。如果不仅仅以速度看形势,我们会清晰地看到,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逐步深化,一些新的增长点破茧而出。这些都充分表明,经济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社会大局稳定。

    上述变化也反映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些特征。比如,铁路货运量和工业用电量,一向被视为中国经济风向标。今年一季度,我国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8.7亿吨,同比下降约9%,运量回到5年前水平。4月,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1.1%,尽管降幅较2月份和3月份收窄,但仍在始于年初的下降通道中。

    指标走低怎么看

    如果单以铁路货运量、工业用电量等一些传统微观指标判形势,就会放大下行压力

    铁路货运量与工业用电量,曾被喻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中,重化工业占比较高,对大宗物资运输依赖较大,再加上我国工业企业多在东部,而能源与原材料多集中在西部,工业企业生产规模扩张时,也会带动铁路货运量增加,因此运输大宗物资的主动脉——铁路的运量就成为观察经济走势的重要微观指标。同样的道理,由于我国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0%,自然也被视为能反映经济活跃程度的微观指标。

    当前铁路货运量与工业用电量指标走弱,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认为,中国正经历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制造业脱胎换骨过程中的一次大裂变,一定会有一些企业出现经营困难,落后产能肯定要被淘汰。

    用电量的下滑更反映出传统工业特别是高耗能产业的不景气。一季度,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629亿元,同比下降14.48%,主营业务亏损超过110亿元;前4个月,全国煤炭产量同比下降6.5%,全社会煤炭库存已持续40个月超过3亿吨。

    制造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础,工业遇到的困难应当给予足够重视和正确应对。同时也应看到,如果单以这些传统微观指标判形势,就会放大下行压力。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举例说:“目前,六大高耗能工业增加值占整个工业增加值30%左右,但其用电量占全国工业用电量的60%以上。经济增速下滑的时候,由于高耗能工业快速回落,造成用电量下滑幅度更大。”

    事实上,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社会大局稳定。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达到7%,与预期目标相符,这在国际上也是较高的速度,且对应的经济增量十分可观。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表示,“今年如果能实现7%的增速,将带来近5年来最多的经济增量,高于2010年10.4%增速所带来的经济增量。”

    结构优化是主因

    产业结构、二产内部结构优化,导致一些微观指标与经济形势的相关性减弱

    那么,如何解释铁路货运量、工业用电量持续走弱,而宏观经济依然处于合理区间?

    产业结构在优化。2013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第二产业,标志着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里程碑式的变化。范剑平说,用工业用电量等反映大工业时代全貌的典型指标来审视服务业占比已跃居第一的中国经济,肯定是不全面的。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也认为,过去以铁路货运量、工业用电量等指标研判经济形势,是因制造业比重较大,这些指标往往难以全面反映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产业内部的结构在优化。比如,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不断增加,航空运量也在不断增加。一季度,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铁路货运量在总货运量中的占比只有9.2%,已无法客观、全面地反映中国物流市场的整体需求和发展趋势。

    事实上,一些转型升级走在前面的地区,尽管铁路货运量、工业用电量在下降,但经济减速的压力并不大,比如北京,第三产业比重已达75%,高科技产业占比也相对较高,尽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大幅下降,但经济运行态势仍然良好。相反,像东北等传统产业比重过大的地区,用电量等传统微观指标就能有效反映出地区经济减速压力较大。

    可见,铁路货运量、工业用电量等一些传统微观指标不再是衡量经济形势的“绝对权威”,其深层次原因是我国的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这正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也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亮点。

    更好反映新常态

    应有更多反映质量和效益的指标,体现创新状态和实际成效的指标

    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公布时,不少人注意到,国家统计局不仅发布了全国网上商品零售额和全国网上服务零售额,还发布了网上商品零售额中的吃、穿、用三大类商品的增长速度。从一年前首次推出“网络销售数据”,到如今细化微观数据,统计指标也开始紧紧拥抱互联网时代。

    王一鸣表示,“‘互联网+’、P2P、O2O等怎样更好地用统计指标去反映新常态下不断孕育成长的新业态、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确实是个新课题。”

    新常态下,要想更客观全面地反映经济形势,就应有更丰富的微观指标统计数据作支撑。

    “移动互联时代让我们有了更多获得经济数据的渠道,而且这些‘大数据’更动态、更准确、更廉价。”范剑平说,现在统计部门都是主动调查数据,被调查对象的心理戒备可能会削弱数据的真实性。实际经济生活中自然留下的数据,如果被收集、分析、计算,往往能更真实地反映现实。

    新常态下,统计指标应当与时俱进,更加完善、充实。专家建议,反映服务业发展的指标应与其在经济总量中的地位相匹配。

    潘建成认为,现在缺乏服务业的相关指标,在第三产业已占GDP半壁江山的今天,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被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也需要有更多反映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指标,以及体现创新状态和实际成效的指标。

    (作者为《人民日报》记者)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叶檀:划拨国资做实社保 山东案例值得推广

    下一篇

    周子勋:从扩大投资、发挥地方积极性和防风险看稳增长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