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近日向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交了2015年第一季度报告。2015年,随着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银行业经营面临着存款增长减缓、利差空间缩窄、风险加速上升等诸多挑战。平安银行在过去两年转型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坚持“变革、创新、发展”的理念,通过“橙e网”、“行E通”、“口袋银行”、“平安橙子(直通银行)”、“贷贷平安”等特色平台和产品,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提升客户体验,实现了业绩的平稳增长。
加快贷款投放盈利保持稳定
2015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继续维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央行通过降准、降息、公开市场业务等保持适度的市场流动性,实现了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随着金融主体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存款保险制度的即将实施和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资本市场持续活跃加剧了资金面的波动,银行业经营面临着存款增长减缓、利差空间缩窄、风险加速上升等诸多挑战。
虽然挑战重重,平安银行在过去两年转型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坚持“变革、创新、发展”的理念,重点部署同业、投行、小微、新一贷等业务领域,夯实业务基础,推动业务继续保持稳健发展。
2015年第一季度,平安银行总资产实现平稳增长,该行总资产为23047.75亿元,较年初增长5.41%;实现营业收入206.71亿元,同比增长28.39%;准备前营业利润121.98亿元,同比增长38.95%;净利润56.29亿元,同比增长11.38%。
上述利润增速高于市场对银行业整体水平的预测。平安证券此前发布研究报告,预计在两次降息及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下,2015年一季度上市银行净利增速为3.6%左右。其中,大行的净利润增速基本维持在0~2%的低速增长。
虽然一季度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但平安银行通过差异化的资产负债经营模式,加快了贷款投放,并保持了存款的平稳增长。截至一季末,平安银行发放贷款和垫款(含贴现)11241.68亿元,较年初增长9.70%;吸收存款15784.37亿元,较年初增长2.95%。
由于央行在2014年11月和2015年2月两次降息,并扩大了存款利率的上浮空间,在存款成本率上升的影响下,平安银行存贷差略有下降。一季度,该行存贷差为5.01%,同比微降0.1个百分点,环比微降0.06个百分点。不过,平安银行持续加大风险定价管理,提高信贷资源使用效率,有效改善贷款结构,贷款收益率同比有所增加,同时加大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净利差、净息差均同比提升。一季度,该行净利差、净息差分别为2.57%、2.73%,分别同比提升0.34个百分点,0.31个百分点。
费用控制也得到较好改善,一季度平安银行成本收入比33.38%,同比下降4.27个百分点,较2014年度下降2.95个百分点。
事业部加快布局综合金融保持良好态势
事业部布局方面,随着2014年下半年现代物流金融事业部和现代农业金融事业部的成立,平安银行共有地产金融、能源矿产金融、交通金融、现代物流金融和现代农业金融5个行业事业部,医疗健康文化旅游金融事业部也正在筹建当中。继2014年成功完成了金融同业专营、资产管理事业部改革后,平安银行新增资金运营中心、信用卡中心两个专营机构,加快专业化经营的步伐。
平安银行行业事业部运行一年多以来,依托独特的经营体制,针对各行业客户的不同经营特征,逐步完善“名单制”客户管理,在综合金融和投行化的经营理念的支撑下,探索创新商业模式,建立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和客户上下游全产业链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季度末,行业事业部存款余额达到1853.63 亿元,贷款余额1972.91 亿元;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7.14亿元。
综合金融方面,对公综拓渠道经营净收入2.97亿元,同比增长224.28%。平安产险和养老险推荐银行对公存款日均规模106.25亿元,同比增长33.58%,银行净收入0.75亿元。平安银行与平安投资系列合作新增落地项目17个,投融资项目规模162.00亿元,存款日均163.99亿元,经营净收入2.22亿元。银销产、养险保费0.38亿元,为银行带来中间业务收入0.05亿元。
此外,依托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优势,平安银行零售业务进一步加快客户迁徙转化,建立集团客户、行内小微、信用卡客户、汽融和消费金融客户的迁徙平台,截至一季度末,迁徙平台贡献新入行客户80万。
平安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橙e网”从服务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入手,以融资、理财、支付等金融功能为基础,与多方市场主体建立广泛联盟,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打造产业链金融生态圈,推动了公司业务的互联网化发展。一季末,“橙e网”注册客户达29.59万户,较年初增长35.40%。
面对挑战重重的2015年,平安银行表示,将重点部署同业、投行、小微、新一贷等业务领域,充分发挥综合金融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提升客户体验。同时,通过差异化的资产负债经营模式,不断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继续深化转型、创新的经营战略。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