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何小桃
近日,一则关于山东大学停招27个本科专业的消息刷爆网络。
消息称,2月16日,山东大学发布《2023年9月至2024年8月本科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称学校现有本科专业126个,当前在招专业99个,金融工程等27个专业暂停招生,书法学等10个专业被撤销,同时,新增工程软件、运动训练2个新专业。
官方信息显示,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1997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序列,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17年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
山大这些本科专业停招或撤销
根据山东大学发布的《2023年9月至2024年8月本科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该校27个暂停招生的本科专业分别是:金融工程、保险学、公共事业管理、世界史、文物与博物馆学、文化产业管理、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物流工程、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工业工程、旅游管理、信息安全、电子商务、海洋资源与环境。
撤销的10个专业分别是:书法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包装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工业设计、交通运输、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电子商务(工学)。同时新增了工程软件、运动训练2个专业。
学校当前在招的专业共99个。
土木专业并未取消,只是调整
据九派新闻报道,其中,此次停招专业中最引发关注的当数土木工程专业。大家之所以高度关注山大停招木工程专业,主要是因为该校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术才就是出身于土木专业,长期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突水突泥等灾害预报与治理研究工作。
据此前报道,有山东大学老师解释,此次出现在停招名单中的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两个专业,此前已经在学校的部署下有步骤地升级改造为土木类中的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工程软件,以及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等战略新兴工科专业。
山东大学官网显示,该校的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专业于2020年获批,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于2022年获批,工程软件专业于2024年获批。其中,山东大学是全国继清华大学后第二所获批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高校,是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工程软件两个专业的全国首设高校。由此可见,停招是对本科专业进行优化调整。
此前,清华大学也出现类似情况。去年,多个自媒体账号称“清华大学停止土木工程专业招生”,引发公众关注。对此清华大学回应:纯属误解。
清华大学指出,学校自2017年起实施大类招生培养与管理,部分招生专业名称发生变化,原来的土木、水利以及工程管理等单一专业已合并使用“土木水利海洋工程”的大类专业名称,不再单独招生。这是教育改革中的正常专业更新,并非相关报道所称的“清华大学停止土木等专业的辅修学位招生”。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告诉九派新闻,大学专业的停招或撤销,分不同类型。一种情况是该专业确实不办了,一种情况是专业更名了,还有一种是该专业跟其他专业合并,变成一个新的专业,学校会根据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
熊丙奇称,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一直存在,并未取消,只是专业调整。有些人不看具体内容和调整后的情况就进行随意解读,是非常浮躁的,有的高校也没有作出详细的解释。
优化调整专业的高校
不止是山大
据齐鲁晚报报道,对本科专业进行优化调整的,不止是山东大学。近年来,高校本科专业“洗牌”的消息频频引发社会关注。
2024年9月,记者曾经对高校专业“洗牌”情况进行过梳理。当年便有多所高校宣布拟撤销本科专业布点,其中,四川大学当时拟撤销音乐学、表演、动画、保险学、广播电视学等31个本科专业布点;兰州大学拟撤销药物制剂、中药学、教育学3个本科专业布点;重庆交通大学拟撤销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3个本科专业布点等。同年8月,山东师范大学宣布拟撤销葡萄牙语等13个本科专业。
事实上,高校专业优化调整并不是一件新鲜事。但是,显而易见,这一轮“洗牌”的力度前所未有。
2024年9月2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岩表示,12年来,新增本科专业布点数2.1万个,撤销或停招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数1.2万个。教育部开展了一场数量足够多、力度足够大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2024年共增设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
一项统计显示,2015至2021的7年时间里,共有90所大学撤销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84所大学撤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76所大学撤销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编辑|何小桃 易启江
校对|卢祥勇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九派新闻、齐鲁晚报等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