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故乡——远行人的牵绊

    2015-02-25 00:43

    今年我和父母回到老家农村过年。一家人聚在一起,聊聊这一年有何收获,又有哪些不如意。“年后做生意那里要架起一个红绿灯,怕是要分掉不少客流。”唠起生意上的事情,叔叔不无忧虑地说。

    ◎刘灿邦

    我的故乡泰安市坐落在齐鲁大地,正是当年闯关东的起点。

    近百年来,陆续有人从这里迁移出去,家族里一个曾祖辈的长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离开,已经在东北生活了近半个世纪,而我的父母则是20多年前从这里一路向南,来到异乡打拼。

    然而,在那个年代,外出闯荡的艰辛并不亚于留在老家务农,所以出去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选择了留在故乡。或许正是这些留下的人的坚守,让在外的人突然意识到,“哦,原来我的故乡在那里”。

    今年我和父母回到老家农村过年。一家人聚在一起,聊聊这一年有何收获,又有哪些不如意。“年后做生意那里要架起一个红绿灯,怕是要分掉不少客流。”唠起生意上的事情,叔叔不无忧虑地说。

    叔叔这两年在城里做些小生意,每天骑着车子穿梭在人流、车流中间。他的工作节奏是:每天早早起来进货,再把货拉到做生意的地方等着上下班的客流经过时卖些东西。要是地段选得不好,客流过不来,干段时间就干不下去了;要是运气好找到一个好地段,客流是有了,但竞争也不小。“就是靠熬时间,靠回头客。有一家做生意的在那里干了一个星期就不干了,还有一家在那里干了一年,最后还是做不下去了。”在叔叔眼里,做这生意,谁能熬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

    在叔叔的讲述里,我了解到,他在做生意之前还在城边的一个饲养场工作了一年多,但因为时间不自由后来离开了。时间再往前推,叔叔还曾在村口的山上给人打过石子,这些打下的石子被运到不远的水泥厂里。

    其实,叔叔就是老家上一代人的一个缩影:年轻时留在故乡,要么在田里务农,要么在山上打石子,如今则来到城里做些小买卖或者继续给人打工。背井离乡来到城里,频繁地换着工作,用老家的话说就是“钱不好混”。

    听说老家有个年轻人前几年在外做厨师赚了点钱,村里的孩子也都跟着学厨,离开了老家。大家对村里的青壮年陆续外出早已习以为常。

    看到老家年轻人越来越少,父母也感叹,“街上的人少了,过年没有以前热闹了。”而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回老家,村里还有很多亲戚可以去串串门,现在回来,很多人已经不在村里住了。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这是全国很多农村的标签,我的老家也不例外。一般年轻人只是在过年的时候回来待上十天半个月,最近几年从老家搬出去的人甚至连过年都不回来,毕竟在他们看来,老家已经没有什么亲戚,没有什么挂念。我有时会想,那些早已在外生活的人看到老家的这些变化,是否也会发出一声叹息:“我的故乡在哪里?”

    三年前,在东北的那位家族长者曾带着他的儿辈、孙辈回了一趟老家,在这位长者的眼里,这里是他的根,所以他要带孩子们回来看看,但在儿孙们眼里,这里可能与他们旅行过的其他地方无异。

    我的父母也常常说每年过年都要回来看看,陪陪老人。出门在外,各在一方,把我们系在一起的是心中那一样的乡愁。

    可喜的是,今年我回到老家,看到村里街道两旁的墙壁上都刷了新漆,不再是以前破败的样子,墙壁上还画上了朝气蓬勃的宣传画,村庄还是那个村庄,但是这些变化足以让长时间在外的游子感到耳目一新。除此之外,村与村相连的道路也经过了修葺,虽然仍旧粗糙,但让行人少了几分颠簸。

    对于这些变化,村里的人自然乐得一说,在他们的口中,这是为了建设新农村。而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个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村庄在努力挽留自己的子孙,不要让这片土地就此沉寂,不要让远行在外的子孙忘了心底的根。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故乡——踏破铁鞋 查无此处

    下一篇

    穷山恶水守住了青山绿水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