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的打车官方证实,公司完成了6亿美元的D轮融资,由软银集团领投,阿里巴巴以及老虎基金也参与了此次投资。不过,3家公司的具体投资比例并未公布。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陶力 发自上海
每经记者 陶力 发自上海
尽管争议不断,但大量热钱还是源源不断地涌向移动互联网出行平台。
昨日(1月15日),快的打车官方证实,该公司完成了6亿美元的D轮融资,由软银集团领投,阿里巴巴以及老虎基金也参与了此次投资。不过,3家公司的具体投资比例并未公布。
快的打车董事长兼CEO吕传伟表示,新一轮融资将帮助公司继续在技术和产品创新上进行更大的投入,同时稳固并扩大已有的市场地位。该公司副总裁李敏则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此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发展专车业务,并打造更为全面的出行平台。
就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其竞争对手滴滴打车和Uber均进行了大规模融资。滴滴打车融资7亿多美元,主要投资者包括腾讯、新加坡投资公司淡马锡和俄罗斯投资公司DSTGlobal。Uber则与另一巨头百度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
一名曾参与快的融资的创投人士认为,仅从竞争格局而言,快的和滴滴还将持续在补贴大战上缠斗下去。不同的是,消费者会从补贴中培养使用专车或租车的习惯,这将成为打车软件们最终的核心盈利点。
快的欲走向国际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快的打车提供的服务已经覆盖了国内包括香港在内的358个城市。其2014年下半年推出的一号专车服务,目前已覆盖56个城市。
易观国际最新数据显示,快的打车在国内打车软件市场中已占据54.4%的份额,位居行业第一。与此同时,快的打车也是唯一在香港地区与多家国际巨头竞争的国产打车软件。
李敏透露,快的打车在香港市场同样占据行业第一,市场份额超过30%,公司计划加快国际化步伐。
快的打车于2012年5月创立,2012年12月,快的打车获得了阿里、阿米巴基金的天使轮投资;2013年4月获得阿里巴巴、经纬创投共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2014年初,完成由阿里、新天域等4家机构投资约1.2亿美元的B轮融资;2014年10月,快的拿到了由老虎基金领投、阿里跟投超过2亿美元C轮融资。
软银投资打车软件快的并非是第一例。2014年10月,软银与印度打车应用ANITechnologies的现有股东共同向其投资2.1亿美元,并担任领投方。随后的12月,软银又以2.5亿美元投资东南亚打车应用GrabTaxi,这是该公司在东南亚互联网行业的最大一笔投资。
GrabTaxi联合创始人BrianCu曾向媒体公开表示,软银希望建立起一个全球出租车APP联盟,合作可能涉及信息共享和跨平台预订。
软银副董事长NikeshArora表示,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快的打车已成长为中国打车软件行业的主导者。“鉴于其自身拥有优秀的团队及超强的执行力,我们相信快的打车的业务未来将显著成长。”
分析人士认为,此次软银投资快的,可能会与此前投资的两家公司形成联盟,并在全球范围内与Uber展开直接竞争。
分析认为,以电信业务从日本起家的软银,在投资了众多优秀互联网企业之后,将下一个目标瞄准了以快的打车为代表的车载互联网,希望在打车应用这块形成一个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抗击诞生于美国的Uber。
事实上,在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市场,快的打车在和Uber的竞争中保持绝对的领先优势。美国科技网站Cnet等也曾表示,Uber在中国面临快的打车的激烈竞争。
风险与机会并存
作为一个存量市场,打车软件在出租车出行方面已经趋于饱和,且市场格局已经趋于稳定。有着无限增量的专车市场似乎更具想象空间,也吸引了诸多租车公司参与其中。
与业界想象的并不一样,原本以为打车软件在出租车的补贴大战偃旗息鼓,行业会有平静的发展。但是,从2014年下半年专车服务推出开始,各种面值20元到100元不等的优惠券大量发放到用户的打车软件中,比如一号专车注册,若首次绑定信用卡会获得60元面值的代金券,滴滴专车和易到用车给出的优惠券也同样是大手笔。
由此可见,这一轮“烧钱”比前一轮有过之而无不及。李敏坦言,专车服务主要针对高端出行人群的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这个领域的盈利模式非常清晰,只要有一笔订单,对我们来说就是现金流。如果这块能快速增长起来,对公司整体的盈利都会有所改变。”
连日来,关于专车服务是否合法的争议甚嚣尘上,但交通部的表态也让专车市场的形势变得明朗。交通部称,当前各类“专车”软件将租赁汽车通过网络平台整合起来,并根据乘客意愿通过第三方劳务公司提供驾驶员服务,是创新服务模式。同时,也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经营。
交通部《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日前出台,提出将加强对手机召车等新型服务模式的规范管理,鼓励发展多样化约车服务。推动出租汽车行业实行公司化、集约化经营和员工制管理,进一步形成畅通有序的行业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机制。
这意味着,有着稀缺汽车租赁牌照的租车公司将成为抢手资源。有互联网分析人士认为,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加入到专车服务中来,其面临的挑战比打车软件时期更激烈。“一方面说明这个行业被看好,另一方面也因为缺乏行业规范使这些公司都面临一定风险。”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