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发起主体日趋多元化 消费金融公司加速扩容

    2015-01-16 01:06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张威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张威 发自北京

    继2010年4家公司获批后,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再次扩容。

    昨日(1月15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以邮储银行作为主发起人的中邮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邮消费金融公司)已获银监会批准筹建,该公司注册地为广州,主要在全国范围内提供个人消费金融服务。

    记者注意到,作为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金融创新举措,消费金融公司近期获批的数量及规模增长均较之前出现明显变化。另外,除传统银行外,涉足消费金融的发起主体也逐渐扩大,业务也渐从线下向线上蔓延。

    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年来,消费金融行业总体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业务规模还不够大,在支持消费转型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

    发起主体向多领域扩展

    2009年,我国宣布启动消费金融试点。其后,首批4家消费金融公司相继获批成立。此前《每日经济新闻》曾报道,首批试点消费金融公司均已实现盈利,但专家称业务量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大。

    2013年9月,银监会宣布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城市范围,新增沈阳、南京、杭州等10个城市参与试点。此外,根据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合格的香港和澳门金融机构可在广东(含深圳)试点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加上2010年首批试点的4个城市,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城市已达16个。

    据记者了解,中邮消费金融公司除邮储银行出资占比61.5%外,星展银行将投资1.2亿元人民币,占注册资本12%,成为第二大且唯一的外资股东。同时,参与筹建的还包括其他5家中国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除传统银行外,近年来涉足消费金融的发起主体也日趋多元化。

    据了解,TCL集团等多家单位共同成立的湖北消费金融股份公司也已获批,注册资本3亿元,联合发起方有湖北银行、TCL集团、武商联集团及武商集团,其中TCL集团持股20%。

    1月7日,首家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由重庆百货、北京秭润、重庆银行、阳光保险、浙江小商品城、物美控股共同发起设立;2014年12月18日,苏宁云商公告称,已收到银监会批复,批准公司在南京筹建苏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据了解,由不同发起主体设立的消费金融公司所涉及的业务也略有差异。其中,中邮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在全国范围内提供个人消费金融服务。

    星展中国首席执行官葛甘牛表示,相信新建立的中邮消费金融公司将结合邮储银行在中国的网络和消费金融经验,以及星展银行在区域内的消费金融专长,成为中国消费金融领域的领先机构。

    苏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则经营发放个人消费贷款、经批准发行金融债券等业务。

    湖北消费金融公司成立后,其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快速与TCL遍布全国的2万多家经销商及延伸伙伴合作,采取以经销商为对象的间接营销与以消费者为对象的直接营销相结合的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专家:支持消费转型作用待提高

    宗良表示,从发展方向来看,消费金融公司属于推动我国消费增长和升级的动力,和我国经济转型有一定关系。近几年来,消费金融行业总体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成立了一些消费金融公司,也发挥了一定的效果,但业务规模还不够大,在支持消费转型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

    宗良表示,现在有不同机构参与进来,如邮储银行与星展银行合作成立消费金融公司,这有助于借鉴国际经验并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对消费金融改革、升级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消费金融的业务量总体上偏小,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较快的背景下,用一种互联网思维去考量,这一领域发展的空间会更大。

    此前,亦有银行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利用改革、金融创新的政策,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做一些尝试。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做的业务,商业银行都可以做,但商业银行可以做的业务,消费金融公司不一定都能做,在此情况下,消费金融公司如何定位以避免业务冲突,或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业务,需要认真思考,因为消费金融公司网点有限,要借助银行的多方面资源。

    东莞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陈龙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消费金融只是融资服务,更多要延伸服务才能将其做大,所以,必须借助互联网才能有发展,但需要细分市场、差异化竞争。“这里说的互联网不是传统的互联网,而是以这个作为平台,背后提供服务端的延展性,金融只是延展性的附加工具。”

    陈龙认为,目前,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有关,随着经济下行,2015年会把消费金融业务作为业务的重点,毕竟消费是一个稳定器,这一块也都是银行的重点,2015年会有很大的发展。

    对于未来消费金融公司的盈利模式,陈龙表示,从银行角度来说,在整个信贷额度逐渐枯竭的情况下,还是要靠资产证券化来盘活存量,消费金融公司则更多要回到金融中介的角色。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大股东获诺迪康独家代理权 西藏药业去“心病”

    下一篇

    京东杀入校园金融 支持四地区大学生收“白条”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