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只有短暂的生命力,短期理财基金也曾在历史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好时代。而过往,公募基金业内真正具有创新意义的,毫无疑问地归于分级基金的诞生。
各种“宝宝”的横空出世,更多的是基于对产品本身结构和设计的优化配置,公募基金过往的创新基本上是在二级市场上即原有的投资范围打转。
进入2014年,一切都在悄然发生变化。掘金中石化混改、出海淘金阿里巴巴、分享工行优先股收益,都让公募基金的创新之路透露出不一样的气息。
在经历了一系列人事变动后,进入新时期的华夏基金,毫不例外也在悄然地布局和挖掘新机遇。
深挖国企改革金矿
众所周知,国企改革已成为公募基金眼中的香饽饽,中石化混改项目的第一枪,华夏等基金公司抢到入场券,令同行羡慕不已。
此前相关信息披露显示,华夏基金旗下设计的专户类产品获配81.5亿元,约占中石化销售公司股权的2.282%。
宏观经济碰到的三期叠加,改革尤其是国企改革,是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关键所在。而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本轮国企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也是资本市场新一轮历史性的投资机会。
然而,对于基金而言,想要顺利参与国企混改且分享红利并不简单。最大的问题在于现行法规框架下,基金公司不能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
同样拿到中石化混改股权的基金公司,嘉实基金选择通过证监会特批的方式突破股权投资限制,降低投资者的准入门槛。华夏基金则通过产品创新和跨业务线合作的方式进行解决。
股权问题后,基金公司还得面对境内投资者H股全流通问题。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整体操作框架,内地企业在H股上市后,境内原股东所持股票目前还不能在香港交易所卖出。中石化混改后拟在香港上市,直接在境内投资中石化未上市股权,如果短期内全流通问题不能解决,中石化销售公司在香港上市后的股票变现将不容易解决。
经过一番思索,华夏基金设计了QDII基金+SPV票据投资的模式,回避了未上市公司股权和全流通双重难题,也赢得了客户对产品流动性的认可。
“国企改革是经济改革、发展的大方向,其中潜在的机遇是庞大的。这种类PE的业务,同行也都在深入研究寻找其中的机会。如果能拿到入场券,设计出合理的产品,将会十分具有诱惑力。”一位基金公司的投研人士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谋求入场券还只是开始,华夏基金追求的还远不止这些。华夏香港CEO张霄岭当选3名社会投资方董事之一。这意味着,华夏基金在中石化销售公司上市前就担任公司董事,能够在未来深入参与公司上市决策、提升项目投资收益。相较而言,以往基金公司都是在二级市场买入上市公司股票成为股东,对公司上市、定价、融资用途等重大决策没有任何参与权。而这也是近几年来,公募基金努力追求不再仅仅充当财务投资者的角色,向战略投资者转变的趋势所在。
在华夏基金看来,这次中石化混改,让公司自身收获颇多。据了解,此种类型的产品成立后营业成本非常低,管理费费率是每年1%,接近混合型基金,是普通债券基金的1.5倍、是货币基金的3倍以上,相当于卖了200亿元的货币基金,每年可为华夏基金增加收入超过1.5亿元。更进一步的是,华夏基金借此得以开拓了大量的新的机构客户。从后续实际情况来看,这批机构客户已陆续有新的产品设计需求在跟华夏沟通,特别是在境外收购上市公司的结构化产品等。更值得注意的是,中石化项目之后,已有多个国企混改项目找到华夏基金,谋求混改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获取丰厚回报同时,中石化混改项目也在同行业中展现出强烈的示范效应。
“中石化项目说明基金公司有资源也有能力开展类PE业务,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更为多样化的投资产品和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新的普通公募基金生存困境难以改变,拓展机构客户为其量身定做也算一种好的出路。而如何寻找到有需求的客户,并让其转变为自身的核心客户,也是各家都在积极思考的问题。”沪上一位基金公司的机构业务负责人指出。
尝到甜头的华夏基金,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国企混改是一个具有长远生命力的持续投资机会,未来批量发行国企混改系列基金,将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曲折的阿里打新之路
阿里巴巴9月正式登陆纽交所为全球所瞩目,为了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打新盛宴中分得一杯羹,此前已有若干公募基金子公司及第三方理财机构发售了相关资管产品。
受困于现行的制度,境内投资者想从纽交所直接买到阿里的股票并不容易。所以在阿里上市前夕,国内机构参与阿里打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在上市前从阿里员工手中收购原始股,二是借道QDII参与打新。不少国内机构纷纷开始募集资金,成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参加阿里打新。
作为国内获得配售最多的基金,华夏分享这一盛宴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据了解,此前华夏基金曾经推出一款阿里巴巴打新专户产品,采取的并非IPO网上认购方式,而是计划以70美元/股的价格从阿里巴巴原股东手中收购部分股份。此后,一方面由于阿里巴巴原始股的市面价格被炒得太高,为后市运作带来风险,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公司最终没有认可这种转让方式,最终这只产品被叫停。华夏基金不得不转而通过IPO认购的方式参与阿里巴巴打新。
据了解,华夏基金推出“华夏基金专户·海外定向1号资产管理计划”,该产品瞄准阿里巴巴IPO的打新机会,存续期3年,采用封闭式运作,每年开放一次参与、退出。
由于海外的IPO市场与国内很不一样,想获得配售就要与海外投行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海外投行和上市公司都更喜欢长期投资者,所以长期持有策略的机构更容易获得配售。而据不完全统计,境内外共有900多家机构,上千亿的认购资金打了水漂。
最终,阿里巴巴集团更多地选择与长期机构资金合作。中资机构中,除中国人寿获配1.5亿美元额度外,基金公司中华夏基金获配额度最高,华夏基金获配2000万美元,华夏基金香港子公司获配160万美元,总计共中签2160万美元,约1.3亿人民币。
9月20日凌晨阿里巴巴在纽交所正式挂牌交易,开盘价92.70美元,较68美元的发行价上涨了36.3%,筹资额达218亿美元,为美国市场迄今规模最大的IPO。截至12月23日,阿里巴巴的股价已冲破100美元,达到105.52美元,涨幅已超过55%,参与此次打新的华夏基金专户和QDII产品的持有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近年来基金行业的盈利能力下滑且生存环境每况愈下,基金行业传统的靠新发基金增长规模的粗犷式发展方式遇到瓶颈,因此监管部门提出了基金行业要向现代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建议。在这个背景下,华夏基金努力向一家综合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商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产品和服务是关键因素,只有走在金融脱媒的前沿,通过产品和服务将客户资金与优质资产连接起来,将权益类投资从传统的A股二级市场投资拓宽到境内外多样化的股权投资机会,华夏基金利用多年来在境内外积累的资源和经验,积极谋求创新,为投资人提供面向全球市场的综合性产品和服务,才能逐渐完成综合性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的蜕变。
积极布局工行优先股
本月获得火爆认购的工行优先股,华夏基金也积极布局分得一杯羹。
工商银行境外优先股的发行已于12月10日完成,并于12月11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以12月10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计算,本次境外优先股募集资金共计345.5亿元。在扣除发行费用之后所募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工行其他一级资本。
相关信息显示,工行此次境外优先股发行首次实现了美元、欧元和人民币3个币种发行,3个币种的金额分别为29.4亿美元 (美元优先股)、6亿欧元(欧元优先股)和120亿元(人民币优先股),首个计息周期的票面股息率均为6%。国际评级公司标普给予工行优先股优于国内同业的BBB+独立评级,本次发行市场反响热烈,最终的认购倍数达到了4.9倍,且亚洲多国央行也现身认购名单中。
今年以来,内地已有中信银行、创新银行(越秀集团控股)和中国银行三家银行在香港发行美元优先股。10月份中行境外优先股仅向亚欧投资者配售,就获得接近4倍认购,且近70%份额配置给主权基金、保险和银行这类稳定持有机构。11月5日建行首发境外人民币次级债获得近7倍认购。超额认购也意味着稳健的市场需求推升优先股二级市场价格攀升。
嗅觉敏锐的华夏基金,也借道QDII专户资金通过境外金融机构进行杠杆融资,投资工商银行在香港所发行美元和人民币优先股产品。考虑到专户以人民币募集,而此次工行境外优先股以美元、人民币等多币种发行,华夏基金计划将其中部分人民币兑换为美元后,以美元+人民币的双币种形式投资于工商银行优先股,按当前市场情况,仍可在市场上卖出美元/人民币2年远期,美元投资部分可锁定一部分的汇率收益,使第二年美元投资部分费前收益增厚,从而进一步放大产品预期收益率。
(市场资讯)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