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只是央行的用意之一,推动利率市场化、用非对称降息来影响金融资源配置则是其另一个更重要的动机。
央行宣布从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基准利率,但存款利率上浮上限由原来的1.1倍提高到1.2倍,五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不再公布,并对基准利率期限档次进行简并。
笔者以为,降息只是央行的用意之一,推动利率市场化、用非对称降息来影响金融资源配置则是其另一个更重要的动机。
近几年,中小企业在金融市场处于弱势地位,但中小企业承载着国家六成的税收和80%多的就业人口,没有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各种社会问题就会接踵而至,所以国务院三番五次召开会议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央行也依此出台各种政策配合,新的“融资十条”、短期流动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等等,走马灯似地层出不穷无不体现于此,但一番努力下来,对实体经济的作用还是很有限。是什么原因使银行的金融之“水”不能融入中小企业里呢?这个问题与当前我国金融业态的现状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是我国金融模式与现代市场的要求有差距,五大国有大型银行占市场主导地位,它们的存款资金占全部银行的50%,而庞大的资金与之相对接的多为国有企业、政府融资平台等,因为国有企业和政府融资平台的还款最终背书人是国家,所以国有银行出于自身的资金安全和扩大经营规模考虑,贷款给有政府隐性担保的保障力度肯定会大于那些中小企业,在没有完全市场化的市场中,国有企业和政府融资平台多属于垄断着市场资源的强势集团,银行给他们的贷款利率是基准利率或者上浮一点点,但远远低于市场化利率。在垄断的条件下,国有企业和政府融资平台自身失去追求效率的动力,所以效率也很低,银行资金大部分进入这种低效的领域里,对增强市场活力的作用肯定有限。当市场真正需要资金的地方却被那种低效的状态下占用,市场其他领域自然会出现有效资金供给不足,造成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一味用老方法拿货币政策去推动,效果肯定还是不好,低息贷款还是会一如既往流向背后有着政府垄断的企业中。中国经济增长率从2010年第三季度就步入下行通道,每次宏观政策的刺激只能越来越短暂地维持增长,这是因为贷款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但存款还没有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也就是说这是蹩脚的市场化,所以利率对市场的影响还不能充分发挥,当真正的利率市场化实现时,银行为了拉到存款就会提高存款利率,为了营销贷款也会降低贷款利率,以期吸引客户。所以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必须要依赖利率市场化进程,促进利率回归合理,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其次金融业与非金融企业的盈利状况失衡。我国的金融业太容易赚钱,2014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的利润总额6849亿元,是其他全部非银行类上市公司利润总和的54%,存贷利差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所以金融行业通过利差赚钱,就会压缩了其他行业的利润空间,银行在这种利差保护下可能缺乏足够的动力去开拓市场。这次央行选择降息是下调贷款利率,上浮存款利率空间,用不对称的降息方式来削减银行利润,压缩银行利差空间。
但这样做对市场有作用吗?政府要降低基准利率但并不代表银行有这个意愿,即使政府宣布降低贷款利率,但贷款利率已经市场化,所以政府压缩存贷款之间的利差有悖市场化原理。如果政府武断地对各种利率进行任意的规定,将限制竞争性的利率选择功能,不可避免地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其实通过降息把银行资金逼向实体经济,主要还是看实体经济自身的盈利情况,实体经济利润很好,银行资金自然会向它流动。降息的积极作用只是释放信号,使大家对未来的经济预期发生转变。
央行这次降息的方式打破常规,五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不再公布,这点很是耐人寻味,这说明市场无法预期5年的定期存款的负债成本对资产收益的影响,同时也说明政府管控金融利率的做法最终会退出。扩大利率浮动范围,意味着把定价权更多的交给金融机构,让金融机构自主定价。再加之近期存款保险制度的即将推出,为银行的进入与退出打好基础,所以利率市场化正在大步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