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瑞丽“地摊银行”年交易超百亿 “大户”最高日兑换600万

    2014-04-11 00:58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江然 云南瑞丽、芒市摄影报道    

    每经记者 江然 云南瑞丽、芒市摄影报道

    在瑞丽姐告边境贸易区的国门大道上,一位缅甸妇女背着挎包,旁若无人地站在大树下数着大把钞票。在她周围,还有几位同样打扮的女性坐在小凳上,面前的桌子上各放着一台验钞机、一个计算器。

    这些在中缅边境特有的、被当地人称作“地摊银行”的民间外汇兑换点,在此轮沿边金改大潮中,再次被推到了聚光灯下。

    随着该市开放程度提高、经济发展加速,曾经为边境贸易起到促进作用的“地摊银行”逐渐成为双边货币自由兑换进程中的“拦路虎”。

    “汇率半小时一变”/

    在瑞丽“地摊银行”,记者观察发现,有游客、小贩、商人打扮的人驱车拿着钱找上门来,想把手上的人民币兑换成缅币,或是把缅币兑换成人民币。简单交流几句后,这位身背挎包的缅甸妇女在计算器上敲出一串数字,若对方点头,她便迅速从挎包里掏出大捆货币,点清,交易,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

    这样的情景不光出现在姐告,几公里以外的瑞丽市区、中缅边境线另一侧的木姐等地,也有大量的“地摊银行”,他们靠赚取中间的差价获利,几无成本。

    “汇率半小时一变,都是打电话到缅甸去问。”这位缅甸妇女告诉记者。中缅边境上“地摊银行”的汇率(当地人称“钱水”)究竟由谁控制,这是一个谜,谁也说不清。

    “如果兑换的额度达到数万元人民币以上,就可以打电话去询问是否有更好的价格。”这位妇女说。从闲聊中记者得知,她每天早上从缅甸经瑞丽口岸国门大道进入姐告,晚上再回到缅甸,虽然她只能说简单的普通话,但瑞丽方言却很流利。不过,绝大多数时候,她只需要在计算器敲上一串数字。

    像她这样经营中缅货币交易的“散户”有很多,有中国人,有缅甸人,也有具有双重身份的边民。据官方估计,在瑞丽从事“地摊银行”的业主达到100人以上。但也有说法认为,真正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大户”不超过10家,被政府集中安置在瑞丽华丰边贸商场内。

    记者在华丰走访时发现,这些“大户”的桌上都摆放着四五部手机,他们通过电话了解缅甸的兑换价格,当记者以游客身份向一家 “大户”询问可兑换的最大额度时,对方只是很有底气地回答“换得很大”,其他不愿多谈。

    市场催生“地下金融”/

    当地人对“地摊银行”习以为常,“在中缅两国结算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地摊银行’实际上是应市场需求而生。”云南财经大学教授、昆明泛亚金融战略合作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列曲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截至目前,缅甸是唯一未与我国签订清算协议的周边国家,两国货币未实现自由兑换。虽然缅甸经济银行与中方的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并开立了往来账户,但是小币种的汇率机制未形成,收支平盘中存在障碍,加上缅甸政局不稳,并曾作废过流通的货币,银行不愿承担汇率损失风险,各商业银行总行无一对边境分支行授权敞口头寸,银行挂牌小币种汇率困难。

    富滇银行瑞丽分行副行长兼德宏州芒市支行行长孟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在瑞丽还没有一家银行机构开展缅币挂牌交易的业务。银行一方面担心汇率风险,另一方面害怕遇上非法洗钱。再者,银行没有消纳缅币的渠道,即便获得了牌照,还需要具备缅币挂牌交易的实际条件,由于缺乏外币储藏、押运等配套设施,瑞丽的银行都没有开展此业务。”

    “然而,中缅双方相互往来和贸易自古就存在,有兑换货币的需要,因而在中缅边境一线自发产生了经营缅币与人民币相互兑换的业主,即‘地摊银行’。”胡列曲说。

    “地摊银行”最初的功能仅限于兑换和结算,解决中缅个人跨境往来和边民互市当中发生的货币兑换需求。但随着瑞丽经济发展、双边开放不断扩大、人员往来增加,其业务范围扩大到提供小额借贷、融资,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业务等方面。“现在的‘地摊银行’已经有24小时服务,且越来越人性化,甚至可以做到替你垫付。”在瑞丽从事了20多年生意的一位珠宝商人告诉记者。

    据此前央行一份报告显示,缅币兑换流动的渠道主要是个人携带出入境;人民币兑换流动的渠道有个人携带出入境,也有使用银行工具在境内划转的,流动形式有现钞和类似外汇的“现汇”两种。人民币一般存放在中方银行的个人活期账户内,摊位上仅摆有少量的现钞,若兑换需求量大,则采用相互划转,即相互联系,联合兑换。

    瑞丽金星集团董事长金华告诉记者,当地从事边境贸易的企业,几乎都通过“地摊银行”解决中缅货币兑换的需求,“因为方便、快捷,一个电话资金就能到位”。

    上百亿资金涌动/

    “地摊银行”的存在是公开的秘密,几十年来,它已根植于当地经贸发展。

    早在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德宏中心支行(以下简称人行德宏支行)就曾对瑞丽“地摊银行”做过一次详尽的调研,指出“地摊银行”的交易方式有现钞和个人汇票,以及在境内交易通过银行账户和银行卡划转收付的;交易地区有境内同城的、异地的或跨境的,如在境内兑入人民币到境外支付缅币的,或在境外收入缅币等在境内支付人民币的。报告估算,一些“大户”日间兑换业务量高达600万元左右,2010年前后年累计兑换量在25亿元左右。

    “现在已经不止这个数据了,2013年累计兑换量应在百亿元以上。”瑞丽市金融办主任杨仕勇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由于“地摊银行”隐藏于地下,难以管理,相关部门也无法精准监测每年游离于中缅边境的资金量,比较可靠的一种方式是借助对缅跨境贸易量来估算。

    2010年4月,国务院批准云南省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缅甸成为与云南省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最大的国家。据瑞丽市商务局提供的数据,该市2013年对缅进出口贸易达29亿美元,同比增长47%,整个瑞丽口岸的贸易量占全国对缅贸易量30%,占云南省对缅贸易量60%以上,占德宏州的80%。因此,当地素有“云南边贸看德宏,德宏边贸看瑞丽”的说法。

    瑞丽对缅贸易的成绩与“地摊银行”不无关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举例称,在对缅出口贸易中,缅商一般通过有实力的“地摊银行”把缅币兑成人民币,再存入其在瑞丽银行开设的非居民账户,再转账到中方公司的账户,这种结算方式同样被视作境外收支,可享受人民币跨境结算退税。而根据央行通报的数据,去年瑞丽完成贸易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107亿元。

    2012年,瑞丽正式获国务院批复成为国家开发开放试验区,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跨境贸易量不断攀升。

    在主管部门看来,“地摊银行”(官方称“民间兑换点”)的确推动了瑞丽边贸的发展。人行德宏支行回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过去正规兑换渠道长期缺失的历史情况下,这类地下金融体对当地涉外经贸发展有着不可否认的促进作用。

    信用违约时有发生

    不过,在对涉外经贸发展起到支持作用的同时,这类“民间兑换点”确实也给我国边境贸易以及外汇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

    “民间兑换点”最大的风险来源于资金安全风险,“由于民间兑换商交易方式隐蔽,常常是通过电话交易,且存在多层控制关系,难以掌握最终控制人身份,如果边贸企业遇到缺乏信用的兑换商,就会面临资金损失的风险。”人行德宏支行人士表示,其次,由于缅币民间汇率波动较大,且从事兑换的“大户”对兑换汇率有一定的掌控能力,导致企业面临汇兑损益风险,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出口成本;再次,企业通过民间商兑换的资金在账务处理上也存在许多困难,不能通过正常途径列支账务。

    实际上,“地摊银行”卷款而逃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边贸商人对“地摊银行”的态度是既依赖又担心。“企业通过‘地摊银行’兑换也是迫不得已,因为基本没有正规的中缅货币结算渠道。”瑞丽金星集团董事长金华告诉记者,前两年也有商人因对方卷款而逃被害得破产。

    “尽管每年都有‘地摊银行’卷款潜逃事件,但市场已经这样,商人们只能自认倒霉,也鲜有类似报道见诸于报端。”瑞丽台丽集团副总裁郭鸿辉透露,去年在云南盈江曾发生一起高达1亿元人民币被卷走的事件。

    “‘地摊银行’先跟你做半年业务,且汇率比别人低,逐步取得信任,兑换的数额也越来越大,突然一次报出一个诱人的价格,你想趁低价多兑换一点,刚把钱打过去,对方就消失了。”郭鸿辉解释道。

    除了违约风险,地下钱庄也给外汇管理带来挑战。人行德宏支行方面认为,由于民间兑换点缺乏监管,只管赚钱,不管资金的来源、背景,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些违法洗钱活动的温床。而国家外汇管理局无法对跨境资金流动进行全面、准确统计和有效监测,也就难以对跨境资金异常、突发流动做出有效应对。

    此外,目前中资银行鉴于缅币币值波动显著,不愿在往来账户中保留外币余额,“地摊银行”基本成为本外币兑换业务的唯一经营者,他们掌握了大量的本外币头寸,实际上有了本外币汇率的控制权。由于目前中缅贸易量有限,这一汇率决定机制还未对国家经济、金融和货币政策产生严重冲击。但已有观点指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以及国家面向西南开放力度加大,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规模必将扩大,届时在汇率方面可能面临十分被动的局面。

    “地摊银行”何去何从?

    在不断攀升的货币兑换需求和难以防控的风险双重夹击下,以“地摊银行”为首的地下金融体何去何从,成了当地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相关管理部门曾对“地下金融”进行过多次强制管理,均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货币兑换的问题。

    有观点甚至指出,打击“地摊银行”就打击了边境贸易。“既然是市场的产物,就应该以市场的方式解决。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地摊银行’承担着中缅银行间的结算功能。”杨仕勇说,但它没有一个合法地位,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事实上,在中缅货币兑换创新方面,瑞丽已经有所尝试。2011年,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瑞丽市大通实业有限公司和台丽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获得了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牌照,成为我国可进行人民币与缅币兑换的首个正式渠道。瑞丽也成为中国第一个挂牌交易缅币兑换的城市,试图通过两家特许机构,将中缅货币兑换的渠道从“地下”引到“地上”,但未达到预期效果。

    当下风生水起的沿边金融改革,则为解决中缅货币兑换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无论是去年11部委联合印发的 《云南 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还是云南省政府随后发布的《关于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都将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列为重中之重,明确要求“研究将人民币比非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特许兑换业务范围扩大到贸易、资本项下及提高相应兑换额度”。

    “对特许机构业务范围和兑换额度的探索,最终目的是扩大人民币流通和使用范围,推进其周变化、区域化、国际化。”胡列曲表示。

    借着“先行先试”,瑞丽正准备在沿边金融改革中大干一场,推动中缅货币可自由兑换,这意味着“地摊银行”或将退出历史舞台。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孙立坚:沿边金改切勿照搬统一模式

    下一篇

    万达一季度销售完成率超机构预测 商业地产迎来新发展期?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