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刘林鹏岳琦发自成都
一幅经济社会领域的重大变革与创新蓝图正在成都高新区悄然描绘。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前夕,这为高新区发展提供了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10月29日,中共成都市委常委、成都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刘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描绘了三次创业的蓝图:将着力把成都高新区打造为高端产业集中区、高端人才集聚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模范区和文明和谐首善区,并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支撑,力争到2020年实现产业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0亿元,将成都高新区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成都高新区新闻发言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在近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万亿产业园区是经过严格测算得出的,这还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数字。”
上述说法的基础之一是成都高新区已有的产业基础和企业入驻情况。截至2012年底,成都高新区内累计入驻各类企业4万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000多家,世界500强及国际知名企业12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51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3000家。
上述各类企业在2012年为成都高新区贡献了2230亿元的工业总产值,使该区成为四川省首个2000亿元工业园区。
然而,同是2012年,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14929个企业贡献了高达6494.7亿元的工业总产值。
“和国内外先进的高新区相比,我们还是有差距的。”刘超坦承。
鉴于此,成都高新区在全国首次系统地提出三次创业方案,但三次创业的意义不仅限于成都高新区自身。今年10月中旬,科技部火炬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志宏在成都高新区实地调研后表示,成都高新区恰逢其时地提出要进行三次创业,以创新驱动引领高新区的新一轮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全国高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近日,中央一份文件指出要坚决纠正“唯GDP用干部”的问题。在刘超的构想中,要实现三次创业蓝图,经济发展绝非唯一目标,与之相匹配的是内部考核体系亦有可能进行调整。例如,研发经费支出占比、社会发展能力等指标将可能被纳入考核之列。
“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成都高新区一位官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