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逐渐倒逼是央行最强手段

    2013-06-28 02:02

    银行钱荒迅速蔓延到债券与股票市场,巨量赎回与股市暴跌接连出现,逼迫主流舆论从严厉的教训口吻转为安抚。

    每经评论员 叶檀

    6月钱荒告一段落,同时带来三个启示。

    第一,金融系统潜藏的风险超过预期。无论是压力测试,还是存贷比等指标,显示中国金融系统较为稳健。

    6月25日晚间,央行官网发表《合理调节流动性 维护货币市场稳定》一文稳定信心,证据是银行备付金充足,5月末,金融机构备付率为1.7%,截至6月21日,全部金融机构备付金约为1.5万亿元。通常情况下,全部金融机构备付金保持在六七千亿元左右即可满足正常的支付清算需求,若保持在1万亿元左右则比较充足,所以总体看,当前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之所以出现资金紧张,是因为短期因素叠加。

    处于被批判位置的商业银行,有一肚子委屈,如此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却向央行、同业高息拆借,实际上是把利润拱手相让,只能发行5倍以上高杠杆的产品获得高利润。

    无法解释的是,稳健的指标却抵挡不住区区两天的资金紧张,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高到部分银行接近破产的窘境,金融部门与企业部门负债之高,与银行稳健的数据难以匹配。银行钱荒迅速蔓延到债券与股票市场,巨量赎回与股市暴跌接连出现,逼迫主流舆论从严厉的教训口吻转为安抚。

    此次实际压力测试让金融脆弱大白于天下,金融货币市场指望央行的事实也大白于天下,让央行高额存款准备金率下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低效浮出水面。

    第二,所有的宏观调控都有边界,那就是不发生全局性、系统性危机。

    金融市场哀鸿遍野、股市暴跌发生时,指望央行按兵不动、心如止水是不可能的,这是一场可控的短期实际测试,如果测试不可控,真正刺穿了金融泡沫毁灭了自己的市场,是天底下最愚昧的事,相信没有一家理智的央行会这么做。虽然有人捶胸顿足,希望央行铁面改革,严厉约束各家银行,但面对股市暴跌,央行回归救助之路,几乎是铁板钉钉的事。此时会有资金提前布局,收取反弹的政策红利。

    央行由此陷入尴尬境地,一方面要向各方宣示自己改革的决心,维持货币的紧平衡状态,另一方面不得不向已经形成宽货币经营模式的机构一再妥协,举起了棍子却迟迟难以下手。央行要向市场传递明确的信号,本身就得有明确的主张,如维持货币紧平衡不放松,对于各商业银行不再以规模决定地位等,商业银行自然会收缩杠杆,加强风险监控。

    为了未来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央行不可能大规模扩张货币规模;为了当下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央行不可能过于紧缩货币政策。从上海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看,从6月过渡到7月的一周、二周、一月同业拆借利率依然维持在高位,资金内紧情况不会消失,而且未来也不可能消失。

    第三,在市场大起大落时,相信分析与逻辑的力量,不要被极端情绪传染。

    中国的“鬼城论”甚嚣尘上,中国房地产与金融崩溃的预言已持续多年,而中国将成为GDP全球第一大国的乐观言论也不遑多让,极端的悲观与乐观不可取,投资者不能被极端的乐观与悲观情绪打败。

    中国当然有鬼城,也有成功复活的城市,股市中造假圈钱的公司之多,已经逼迫基金之神安东尼·波顿离开中国股市,但同样有公司增长了十年以上。以个别案例得出整体性的结论是智慧不足,只有对重要变量进行分析才能在坐标上准确定位。

    不要听信任何极端言论,那往往与巫师相差不远,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理性分析的力量。

    中国金融市场是个庞大而虚弱的市场,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宏观调控手段,意味着建立高效的市场新机制,释放民资的活力,央行的货币手段只是其中的一个变量而已。央行腾挪空间狭窄,他们无法拔着头发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逐渐倒逼,是央行最强的手段。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总经理张云峰:中国场外市场需去行政化

    下一篇

    银行理财产品应告别野蛮生长模式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