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不能再热衷于以高回报的理财产品来吸引投资者,而是应该切实转变经营作风,将“以钱炒钱”的金融游戏控制在可控范围。
◎周俊生
随着央行出面“辟谣”,近日市场资金面稍有宽松,Shibor曲线逐渐回落。但是,据国际评级机构惠誉报告称,6月最后10天将有1.5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到期。
集中到来的理财产品兑付高峰,是否会引起一波新的流动性紧张的冲击,值得高度关注。在老百姓心目中,银行一向是最有钱的地方,因此,他们才能顺利地将这么多的理财产品倾销于市场,但是,其中只要有一款产品出现兑付困难,就会在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因此,目前各大商业银行才高度重视,到处借钱以度过这个“还债”高峰,也有的不得不继续开发理财产品,希望用“滚存”的手段将兑付延后。而为了吸引投资者,他们唯有开出比原来更高的回报承诺,全然不顾未来如何来完成对投资者的承诺。
这些理财产品集中兑付,固然反映了众多银行在理财产品期限搭配上缺乏合理而科学的安排。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销售时大多以高回报率来吸引投资者,一年期产品的回报率通常都在5%以上,高的甚至可以超过10%,远高于国家规定的同期储蓄利率水平。但是,这么高的回报水平,银行应该投向什么领域才能达成承诺并且赚钱?在整个宏观经济弱复苏的背景下,理财产品要寻找合适的投资方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银行选择了将理财产品募集资金通过债券市场丙类账户的投资,买入大量长期限债券,债券市场巨大的“老鼠仓”由此形成,直接导致国家对此进行干预。前一时期的债券市场“打黑”风暴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也集中反映出过度开发的银行理财产品所带来的问题。当债券市场炒作在监管层打压后出现下跌行情后,很多银行理财产品事实上已经难以完成它承诺的高额回报,不得不以“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渡过难关,引发了一场影响极大的“钱荒”危机。
理财产品为什么会在最近几年呈现出大跃进的发展姿态?主要的问题在于银行利率未能实现市场化后,各大银行无法通过市场竞争来完成揽储目标,于是便大力开发理财产品,以高额回报来吸引投资者。应该说,这是理财产品的正面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投资者的差异化理财需求。但是,大量出现的理财产品其实玩弄的是一种“以钱炒钱”的金融游戏,他们使金融衍生产品的链条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累积的风险也越来越高。这种环环相扣的理财产品只要其中一个出现资金链断裂,就会引起全局性的问题,类似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初期的情景。目前,虽然在央行的积极干预下,“钱荒”危机有所缓解,但是如果对这种“以钱炒钱”的金融模式不加以重视并切实纠正,那么,更大的危机随时都可能再一次爆发。
目前银行间市场出现的“钱荒”,已经向我们的金融市场管理体制敲响了警钟。在经济转型正在推进的关键阶段,银行信贷必须改变这种“以钱生钱”的“野蛮生长”模式,将信贷方向转移到实体经济上来。商业银行不能再热衷于以高回报的理财产品来吸引投资者,而是应该切实转变经营作风,将“以钱炒钱”的金融游戏控制在可控范围,让市场流动性真正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使金融市场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正面力量。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