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保尔森和伯南克的初始沉默和滞后反应

    2013-06-28 01:19

    文:杨可瞻

    在上轮金融海啸发生的前夕,亨利·保尔森和本·伯南克,这两个执掌美国经济的大鳄,四处演讲和宣扬次贷危机已结束,美国经济已步入正轨。

    殊不知当危机猛然来临时,他们却茫然不知所措。

    轻视危机

    以保尔森为例,2008年5月,他表示信贷危机最糟糕的时期可能已过,但市场问题完全解决还需数月。他坚称,美国经济那年晚些时候将加速复苏,退税支票能助其走出困境。

    但事实是,危机当时正处于燎原之势。2个月后,通用公司隐现破产危机,4个月后,雷曼兄弟申请破产,宣告金融海啸正式来临。不久后,美国经济陷入深度衰退。

    相比之下,掌控美联储这一货币机器的伯南克,则犯下了致命的错误。2007年最后一次常规会议,伯南克称,预计任何主要金融机构都不会破产或接近破产。

    正是因为在危机开始时的轻视,美联储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

    直到2008年11月,美联储才首次公布购买机构债和抵押证券,这标志着QE1正式开始。在此之前,美联储一直通过连续降息和注资来缓解危机,但这种措施很难延缓住房抵押市场的崩溃。

    金融监管过松

    另一方面,美联储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太过松懈,央行降低了抵押贷款的标准,以至于信用不佳的贷款人以极低成本通过贷款得以购买房屋,而在房产泡沫破灭时,这些人最终因无法偿还贷款而破产。

    讽刺的是,在次贷危机爆发前,欧洲银行因为在住房信贷方面做派呆板,一直被美国同行嘲笑,但恰恰是欧洲银行老套的做法避免了房地产泡沫。

    相比而言,美国银行过于大胆的做法,间接点燃了次贷危机。在2001年后,美联储通过降息刺激房市场,美国银行不仅大幅推行零首付房贷,还对没有长期收入保障的购房者大胆贷款,并且通过眼花缭乱的资产证券化方式,把高风险的贷款借据打包定价后销售给基金公司、PE和养老保险等,直接导致次贷危机延伸到金融各个领域。

    互相指责推脱

    当金融危机蔓延开来后,美联储却与财政部互相指责。2012年,伯南克公开承认联储的政策与财政部策略存在矛盾,财政部寻求将借贷成本锁定在较低水平,但美联储致力于压低市场长期利率。

    当美联储不断买入长期证券以减少市场供应时,财政部却借长期利率处于历史低位时加大国债发行量。这意味着,美联储和财政部的政策效应可能相互抵消。

    2010年二季度以后,美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美联储不得已启动了数轮量化宽松和扭曲操作。直到今天,失业率仍高于7%,使得美联储必须维持无限量购债计划和超低利率水平。

    对于美联储和财政部策略上的矛盾,金融大鳄索罗斯也怨声载道,他曾通过媒体向两大机构开炮,指责美国前财长保尔森的救市方案拙劣,因为他太过相信所谓的基本市场规则。

    索罗斯认为,美联储和财政部应对此次金融危机负责,美联储放任金融革新,长时间使利率处于过低水平,与此同时,美国监管部门给了市场过多的自由,任由一个极度铺张的信贷市场膨胀。

    QE成本巨大

    庆幸的是,经济灾变5年后,美国经济在发达国家中率先复苏,即便如此,经济依然没能甩脱中央银行的拐杖,美国仍然需要每个月85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力度,否则很可能有再次陷入衰退之虞。

    美联储对这点心知肚明,所以在每一次的政策会议上,即便鹰派如何抨击长期通胀风险,伯南克都会留一手,即在经济尚未完全企稳前,都不会关上“潘多拉魔盒”。美联储用类似的语言刺激工具来维持市场预期,又不会令市场过度波动。

    但四轮量化宽松对全球经济体而言成本太大,特别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当部分热钱从美国流出后,势必寻求回报率更高的资产,这时类似中国、印度一些新兴经济体的资产泡沫就会越来越大,这不仅推高了当地通胀水平,更可能为未来的新一轮危机埋下伏笔。

    日本亦是如此。当这个国家开始学美国无限量购债后,资金疯狂涌入股票市场,但对实体经济作用却小得多。一旦日本在数年后还未摆脱通缩,大量发行国债高额的成本可能点燃债务危机,进而波及东亚邻国。

    也许,世界经济正走在下一轮危机的路上,尽管上一轮危机的细节已模糊。

    作者为海外研究室研究员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二战,1929大萧条的残酷解决方式

    下一篇

    恍若1929大萧条时代的恐慌到来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