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二战,1929大萧条的残酷解决方式

    2013-06-28 01:19

    文:杨可瞻 蓬勃

    始自1929年的经济危机,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4年的大萧条,这次经济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其他工业国家,各国为维护本国利益,加强了贸易保护的措施和手段,进一步恶化了世界经济形势。

    经济危机中,各国以关税形式强化了经济的民族主义,1929年至1933年期间的 “大萧条”随后引发世界政局大变动和世界思潮的转向,激起了浪漫极权主义政治运动(如德国纳粹)的兴起,包括独裁者的崛起(如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极权统治的盛行。

    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之下,贸易摩擦逐步转化成军事对抗,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主要经济体崩溃

    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短短时间内,世界各大经济体都经历了经济结构分崩离析的浩劫。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一直持续了10年之久,波及日本、美洲乃至全欧洲。

    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崩盘,为这场残酷的经济灾难拉开了序幕。

    从1929年10月24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两个星期内,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但美国股票市场崩溃不过是一场灾难深重的经济危机爆发的火山口。随着股票市场的崩溃,美国经济随即全面陷入毁灭性的灾难之中,可怕的连锁反应很快发生: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贫困来临、有组织的抵抗、国家处于内战边缘。

    到1932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降低了45%,人均收入减少了40%,1300万人失业,200万人无家可归。

    同时,这场世界经济危机亦对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经济体打击沉重。危机高峰时的1932年一年中,德国工业产量比1929年下降将近一半。危机期间,德国失业者用废旧物品搭成住房,而政府实行征收新税、削减工资、削减救济金和养老金等政策,力图把危机转嫁到普通民众的肩上,致使社会矛盾激化。

    在经济危机袭击下,法西斯党的影响迅速扩大,最终使希特勒上台,并将德国带向一条战争不归路。

    日本虽然是一战的战胜国,但工业能力很弱,战争结束时,日本经济依赖美国工业的大量订单,但随着欧美经济的逐渐复苏,日货节节败退,最终逃脱不了经济危机的魔咒。1923年9月的关东大地震,使得本来已很脆弱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

    在所有国家中,经济衰退的后果是大规模失业:美国1370万人,德国560万人,英国280万人;而民众由于失业和生活水平的下降,对本国政府强烈不满,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法西斯分子也乘机兴风作浪,促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从整体看,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贸易战引发冲突

    面对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以世界经济的整体安全为首要目标,而是以维护本国利益,改善本国经济形势为出发点,采取了自保式的经济策略,加强了贸易保护的措施和手段。

    一方面设置关税壁垒以限制进口,而另一方面又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这些措施,进一步恶化了世界经济形势,使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各国为尽快摆脱困境,还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国际关系日趋紧张,世界局势危机四伏。

    在经济危机中,国家间对市场的争夺,使各国分裂对立程度加深,出现了以单一国家为核心的集团化对抗。在金融领域,英、美、日等国纷纷在贸易战中通过降价,用“廉价”商品对别国进行“倾销”。彼此金融联系密切的国家,也如法炮制地组成诸如英镑、美元集团、日元集团等相互对立、封闭的货币集团。类似做法,扩大了经济冲突,导致国家集团对抗局面的形成,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导火索。

    战争成为突破口

    经济危机带来的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大国集团间的冲突,最终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战争随即转变为军事战争,人们在为战争的残酷而痛哭时候,却不得不承认——也许,战争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突破口,是让脆弱的经济走向复苏的残酷解决方式。

    二战的爆发,首先解决了战前由于经济危机而带来的失业问题。由于战争和军事需求的推动,许多本已停业的工厂陆续开工,失业工人纷纷重回岗位。

    二战使许多科学技术应用于军事形态,成为战争的工具,揭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科技革命,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助产婆。

    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也推动了新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

    由此美国经济在战后获得了飞速发展,二战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使美国经济最终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影响,而第三次科技革命,也最先在美国拉开了序幕。

    作者均为海外研究室研究员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美国金融废墟:金融危机后的结果和巨大影响

    下一篇

    保尔森和伯南克的初始沉默和滞后反应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