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信息披露还是莫打哑谜,还是直接一点为好,而有关规章制度也最好能明确细化信息披露尺度。
◎熊锦秋
4月15日下午2时15分,万家利B突遭大笔卖单砸盘,短短半小时,跌幅由1%左右放大到2.84%,当天成交额达9975万元,相较此前每日900多万元的成交额放大10倍;4月16日,万家利B直接低开4.58%,收盘反涨1.58%。价格大幅波动的背后,是市场传闻其明星经理邹昱被调查。
针对市场传闻,4月17日万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布声明,强调邹昱是因个人行为正在被公安部门调查;对邹昱的调查与本公司无关,与本公司其他人员亦无关。
但是,这样的声明无法为市场和投资者彻底释疑解惑,有不少媒体纷纷猜测邹昱被查原因,一个普遍的猜测是邹昱涉嫌“代持养券”违规操作。
万家利B基金的母基金是万家添利,其实是个分级债券型基金,封闭期三年,主要投资于固定收益类品种;该基金的基金份额划分为添利A(稳健收益级)和添利B(积极收益级)两级份额,约定添利A在封闭期内年收益率为一年期银行定存利率加上1.1%,添利A自基金合同生效日起每满半年开放一次申购赎回;在基金净资产优先分配予添利A基金份额的本金及约定收益后,万家添利的剩余净资产再分配予添利B份额。也就是说如果万家添利赚得少,还不够添利A分,甚至要由添利B出血补足;赚得多,刨掉添利A分的,全部由添利B来分。
去年12月份,添利A份额第三次开放申购与赎回,此次添利A净赎回7亿多份额,但添利A与添利B的份额配比为1.477:1,添利B仍然具有一定的高杠杆效应,而这其实就是添利B价格对有关消息更为敏感的原因。
所谓“代持养券”,是基金持有某债券并看好它,但急需资金,于是将现券卖给其他机构,同时约定将来某个时间,以比原价稍高点的价格买回该债券,这其实是基金变相向对方融资。以买回债券的期限进行划分,期限较短的称为“代持”,不断滚动续作、期限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称为“养券”。这种操作放大了基金运作的杠杆效应。如果基金持续受到追捧,投资者不断申购,那么基金有了后续资金的支持,完全可以将其他机构 “代持养券”按时买回;反之,若基金发生份额持续萎缩等情况,就可能造成因后续资金链断裂使得养券难以按时接回的违约状况。
虽然市场关于邹昱被调查是因为其操作的“代持养券”崩盘所致,但是笔者以为,既然是公安部门介入调查,那就可能涉及刑事责任。按刑法,刑事犯罪既包括操纵证券罪、受贿罪、内幕交易罪、编造证券虚假信息罪、挪用资金罪等涉及金融经济方面的犯罪,也包括其他比较普通的人身伤害等刑事犯罪,到底是哪一种,这可不好猜。单纯的“代持养券”及资金断裂,或许还不至于公安机关介入调查,刑法似乎也找不到相应罪名。
万家基金公司发布声明,应该尽可能打消投资者尤其是普通投资者的疑问,如果不能释疑解惑,普通投资者还是可能在错误传言下做出错误的交易决策,而对于信息灵通者则可逆向交易捡个红包。按《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基金若发生“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受到监管部门调查”等重大事件,信息披露义务人应予以公告;另外,任何公共媒体中出现的或者在市场上流传的消息可能对基金份额价格产生误导性影响或者引起较大波动的,也应立即对该消息进行公开澄清。这些规定无疑都是正确和必要的,可惜的是,其中并没有规定信息披露应该具体细化到什么程度。
信息披露或公开澄清,如果仍然需要投资者绞尽脑汁去猜,这样的信息披露效用就存疑。笔者认为,基金信息披露还是莫打哑谜,还是直接一点为好,而有关规章制度也最好能明确细化信息披露尺度。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