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上海医改新政出台 鼓励保险举办医疗机构

    2013-03-14 00:56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听 发自上海    

    每经记者 李听 发自上海

    日前,上海市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社会医疗机构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 《通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业内人士表示,这标志着商业保险机构在参与设立上海地区社会医疗机构、开展与社会医疗机构保险合作方面将获得良好机遇。

    同时,记者也获悉,《通知》提出大力发展商业医疗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与社会医疗机构的合作,拓展社会医疗机构的保险筹资渠道。加强商业医疗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逐步实现商业医疗保险的实时结算。保险业内人士表示,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并鼓励探索保险公司兴办医疗机构,对于延伸健康保险产业链具有重大意义。

    一位保险学者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保险行业参与医疗机构的投资或者参与公立医院的改革,是很大的进步,但从现实情况看,开设一家医疗机构的成本非常高,从商业保险公司的投资实力来看,目前应该有5~7家的保险公司有能力投资医疗机构。

    “上海版”医改新政解析

    从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的市卫生局等十四部门 《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社会医疗机构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来看,“上海版”医改新政内容丰富,不仅包括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在高端医疗服务领域举办医疗机构,鼓励境外资本举办社会医疗机构;也包括改善社会医疗机构的执业环境等诸多举措。

    在保险业内人士看来,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赔付率过高等等问题,一直是险企经营中面临的诸多困局。事实上,在英、德、美等发达国家的健康保险集团经营中,通过入股或直接建立医疗机构,将保险与医疗结成利益共同体,成为消除过度医疗,减少医疗开支的重要举措。

    如从DKV德国健康保险公司来看,该公司从2001年开始涉足医疗机构投资,投资金额占每年保费收入的3%~4%,具体范围包括门诊医疗、住院医疗和长期护理三部分。门诊医疗方面,DKV公司采取建立全资子公司的方式;住院医疗方面,DKV公司投资德国两大医院管理集团——SANA医院集团和Mediclin集团,以实现对住院医疗网络的掌控;长期护理方面,DKV公司建立了两家老年公寓。通过建立自有医疗网络体系,DKV公司得以实现其在风险管理和成本控制上的优势地位。

    业内人士表示,事实上,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此政策在2009年新医改方案出台时就已经明确,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仍习惯于由政府自己办理各类医疗保险,排斥商业健康保险机构的参与。从“上海版”医改新政来看,《通知》提出,根据该市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疗机构改制。

    “保险+医疗”样本解析

    中国平安是国内最早布局医疗产业,也是涉及面最广的保险公司:从体检机构到高端诊所,直到参与公立医院的转制重组,中国平安的触角深入医疗产业的方方面面。早在2008年4月16日,中国平安与国内最大的民营体检机构慈铭体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2009年中旬,中国平安宣布旗下的平安信托与中山大学合资成立医疗机构广州宜康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双方分别持有80%和20%的股权。宜康的初期目标是建立华南地区高端体检及诊断中心,同时与珠三角知名医院合作建立VIP病区和门诊部,引进香港特色的医疗服务,以建立自有的医疗服务网络。

    另一个例子是,2010年2月,人保健康北京分公司与北大人民医院建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人保健康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项目。按此项目,双方在风控、数据分析、客户开发与服务等多层次开展合作。

    一位保险公司健康险部负责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总体来说,我国保险机构在与医疗机构的合作上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借力新医改,保险参股建立医疗机构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从中国健康险公司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保险业在2012年实现健康险保费收入862.8亿元,健康险赔付支出298.2亿元,这在全国医疗费用支出总量中,可谓九牛一毛。

    一位保险公司总裁表示,健康保险的风险管理是一个 “世界性难题”,原因是在医疗健康保健市场上广泛存在着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作为一个非完全竞争的特殊市场,医疗服务提供方对医学保健专业技术知识的垄断性,造成了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从各国的专业健康保险公司来看,无论是美国的蓝盾和蓝十字,还是德国的DKV公司,无不是通过某种机制安排,建立与医疗服务机构和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地干预和控制医疗服务过程。未来,随着中国保险企业资本实力的提升,通过参股或控股医疗机构,必将是实现医、保共赢的有效选择。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巨亏173亿VS缴税210亿 业界呼吁交强险减负

    下一篇

    传祺进军公车采购第一阵营 欲塑造“新公车”时代价值标杆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