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银行做大同业业务蔚然成风

    证券时报 2013-01-28 09:31

    随着央行去年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动,做大同业业务的银行变多了。这原本是兴业银行独步市场的特色业务,如今却已经在同行中蔚然成风。

     

    陆续披露的上市银行业绩快报中,有一个趋势恐怕还很少有人注意到,就是随着央行去年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动,做大同业业务的银行变多了。这原本是兴业银行独步市场的特色业务,如今却已经在同行中蔚然成风。

    据统计,目前至少已经有民生、光大和兴业等多家银行,开始在这方面有所尝试。整体趋势,则是这些银行将信贷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向下压缩,而以同业业务为代表的非信贷类资产的占比开始出现明显上升。笔者以为,这或许将是网点和渠道并不占优的中小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必由之路。为什么?原因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

    首先是必要性。很显然,利率市场化抬高了储蓄资金来源成本,渠道不占优势的中小银行必须另谋出路。传统的商业银行吸收零散居民储蓄存款,并向工商企业发放贷款。这种做法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非常有效,因为存款单几乎是市场上唯一能够获得利息的投资品,银行吸收资金的能力少有挑战者。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同存款单形成竞争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比如近几年风生水起的各种理财产品。整体来看,居民的储蓄意愿将随着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而不断下降。

    居民储蓄意愿下降,对银行传统的“以存定贷”商业模式无疑形成了严峻的挑战。随着央行去年有限度放开存贷利率的管制,存款成本进一步上升,即便是网点和渠道占优的银行也感受到很大的压力。笔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在售人民币理财产品数量最多的银行正是建行、农行、招行、工行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渠道强势银行,其在售的理财产品数量分别为90只、80只、69只和68只,远远超过其他银行的发行数量。

    大的银行可以向储户让利,以稳定资金来源,小银行怎么办?小银行只能向银行间市场求助,通过向同业拆入资金,用高波动来换取低成本资金。与此同时,由于储蓄存款渠道吸收的资金成本仍在不断提升,小银行在贷款业务上的策略调整也非常明确——盯紧收益高但目前业内尚没有很好开发过的中小企业信贷市场,逐步放弃收益低的大企业业务。

    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做大同业业务,其实就是负债业务从零售转向批发,以降低成本;而资产业务则从批发转向零售,以提高收益。一升一降之间,以求将市场趋势变化对盈利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

    其次则是可行性。笔者以为,随着人民币汇率逐步趋于稳定,央行未来的货币政策也将从被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转向依靠公开市场操作主动投放资金。央行不久前正式宣布启用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锁定在准备金池子中的资金,将有更多渠道与市场进行双向互动。

    更关键的是,目前央行逆回购的中标利率非常低,仅仅为3.35%,比市场上绝大多数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低。如若这一利率未来能够成为市场的基准利率,显然银行通过同业市场筹集资金的成本要比依靠储蓄存款更加低廉。

    这意味着,未来国内商业银行在负债管理上将有更多的工具可供选择,也会进一步衍生出更多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同业市场筹资与网点渠道无关,所有的银行其实都在同一起点上竞争,这亦给了一些中等规模商业银行超越大银行难得的市场机会。

    总而言之,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商业银行在经营架构上的类似调整还会变得越来越多。这也正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一贯观点——利率市场化改变的只是市场规则,它并不直接决定银行的盈利趋势。

     

     

    上一篇

    另类解读:基金挖掘黑马的投资心经

    下一篇

    16天44只基金掌门人生变 增聘成第一热词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