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胀欲望作祟的恶果,使得当地民间金融行业的勃兴戛然而止,担保公司的行业洗牌悄然展开。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泽民 发自郑州
为什么是河南?/
供销两旺的虚幻盛景下,被念歪了的好经,促使担保业进入过度虚热。
挤兑潮爆发后,整个河南担保行业迅疾转向低迷。根据河南工信厅去年发布的数据,郑州近四成担保公司被注销或重组和变更。
在这一波担保公司的大洗牌中,李文凡的邦成公司未受太大的影响。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起落之后,他认为,河南在金融领域内的特殊性造就了担保业的短暂辉煌。
他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中国的金融领域,有个被公认的“河南现象”,即很多的金融机构负责人都从河南走出,其金融创新也走在前列。比如,我国首家由非公有制企业入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其负责人董文标就是河南人。另外,温州所做的民间借贷交易中心,河南早在十年前就有类似机构。
与江浙模式、青岛模式并列为民间三大金融模式的“邦成模式”,以较好的风险控制和灵活方便而获垂青。可在李文凡看来,“经是好经,但被念歪了。后来许多人把担保行业做成了非法集资,打着民间借贷之名,干着非法集资之实。”
除去金融创新方面的基因,河南担保行业高歌猛进的其他原因,与当地中小企业资金缺口以及长期被抑制的投资冲动不无关系。
根据河南省民营经济研究会此前一份名为《河南省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研究报告,河南民营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的资金仅占其发展资金的15%。
上述研究报告测算,目前河南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与担保业所能提供的担保额之间存在约1500亿元的缺口。这种情况或是倒逼河南担保业“虚热”的因素之一。
此前河南省统计局的调查资料显示,41.94%的中小企业认为资金状况非常紧张。
有知情者表示,融资胃口无法满足,与当地多家担保公司并未真正做业务有关,就像圣沃公司一样,“玩的就是高利贷”。
对于手握闲散资金的投资者而言,寻求资金的出口显然也经过了衡量。银行利率偏低、股市低迷等多种原因,驱使他们最终选择了担保业。
正因此,担保公司的广告也显得诱惑十足:如果摆在你面前的是收益率和安全性都无法预期的股票和期货,或是安全性和收益率都能拿五颗星的“担保理财”,你会作何选择?
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对担保业前期的扶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行业的繁荣。
2009年5月2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提出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就这样,在诸多因素的集合影响之下,河南担保业迅速火热。
政府监管缺位?/
“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然后一刀切。”这是河南当地一家担保公司负责人对当下担保管理的看法。他认为,“从市场的前期准入,到后期的乱象频生,当地政府的做法值得商榷。”
对于发展时间并不长的河南担保,作为主管部门的河南省工信厅,曾在2009年和2011年通过两次行政手段对担保业进行完善。
2009年9月开始,河南省工信厅要求当地所有担保公司必须持有“备案证”才能合法合规运行,这一备案证需经过工信厅的审批。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取得备案证的门槛并不高,一条硬指标就是注册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次年,备案证的发放数量基本与担保公司的总量相当——1600多张。
对于担保公司而言,备案证的出现对他们有太多利好。“获得这一证件的门路很多,比较容易,对我们来说,有了这个,意味着有了合法的外衣。”有担保公司负责人称。
而投资者判断担保机构正当与否,一个重要依据就是政府颁发的这些文件。有投资者就表示,“我们把血汗钱投到担保公司理财,不是盲目的,而是十分谨慎的。”
让当地政府意识到风险难控的一点,是在备案证发放的次年,河南郑州、安阳等地连续发生四起担保案件,共涉及金额近10亿元。
正因此,2010年年底,河南省工信厅对全省的担保业进行 “整顿”,取消了备案证,重新确认经营资格,为合格担保机构颁发经营许可证。
较之备案证,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的门槛大大提高。其中一项要求是,去年以来与银行开展有融资性担保业务1亿元以上,或银行授信在1亿元以上。
即便如此,要拿到许可证依然有“门路”。有担保公司负责人之前对媒体称,“要达到1亿元银保业务的门槛不难,可以赶在审批前从县里的地方银行办出来。”
以圣沃担保为例,这家公司成立不久就取得了高达1亿元的银行授信。这些授信成为公司树立信任招牌的重要材料。
就在圣沃事发前两月,2011年9月,河南省工信厅下发了通过初审和公示的许可证牌证,总共200多张。但是未到发放第二批,河南担保业已经频频爆出危机。
面对颓势,已经获得许可证的一些担保公司开始陆续退出这一行业,如河南鑫泓投资、金元投资、长融投资和中联信担保公司已在办理退出手续。
潮水退去时,裸泳者显身。目前,出事了的担保公司已被立案的达60多家。据 《每日经济新闻》了解,目前当地法院针对担保公司的案件已不予立案。
对此,河南担保信用协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这是典型的行政不作为。”
记者观察
担保行业需在自律和监管中前行
担保行业的未来,需要市场监管的纠偏机制,更需行业的持久自律。
洗牌过后的河南担保业,担保公司数量锐减,一片萧瑟。根据去年7月底河南省工信厅对外发布的数据,河南担保公司已经减少到839家,近一半企业出局。
经过一年多的整顿,目前担保行业逐渐回归理性。河南省工信厅负责人去年7月底在河南省融资担保业协会换届大会上表示:“全省担保机构经营环境明显改善,违法违规经营得到有效矫正,行业秩序和经营行为日益规范。”
回望曾经泥沙俱下的原因,李文凡认为,“从市场条件来说,投融资双方都有需求,但具体到投资客户,不见得百分之百理性,也不见得有好的筛选力。借款客户虽有强烈的借款需求,但在资金安全方面的意识欠弱,经济条件不好之时,一系列问题就会凸显。”
至于民间金融的监管,李文凡表示,“政府在这方面存在政策不完善、行业监管队伍不完备、市场监管经验尚待提升等问题。”
作为民间金融的参与主体,担保行业虽说入门容易,但存在持续经营的问题。“一年笑、二年跳、三年不跑就上吊”这段流传在行业里的顺口溜从侧面说明了这一问题。
曾经苦心打造了 “邦成模式”的李文凡对此表示,“担保公司首先需要具备专业知识,需要团队合力和过硬的市场素质,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寂寞,耐得住考验。在各种制度法规并不完善的条件下,放开民间金融不是上策,对待这一行业不该盲目。”
李文凡说,现行金融体系就像堤坝,阻挡民间资金顺畅地进入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应该修一个渠,把民间资金引入中小企业。他表示,关键问题就是要修“渠”,否则就会产生“大水漫灌”。“满大街门挨门都是担保公司的现象,既不正常,也长久不了。”
仍旧暗流涌动的河南担保行业,未来何去何从?
河南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张立功的说法是,“这一行业的发展要由市场来决定。目前出现的种种问题,是监管不到位,政府对这一行业的引导不足等造成的,但不能就此否认担保业对当地经济的重要性。”
他认为,对于河南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来说,“担保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不能因为出了问题而一棒子打死”。
如果要给病灶重重的这一行业开个药方,李文凡表示,“担保行业的良性发展,应该是单体规模做大做强,总体规模逐步控制的一个格局。”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广州:020-89660257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