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B股转A股已形成机制,证监会成立了联合小组来负责此事。一旦放开境外个人投资者境内投资,B股转A股就会成为有源之水。
每经评论员 叶檀
B股市场即将退出历史舞台,让我们起立,欢送。
B股市场是我国股票市场的阑尾,印证了我国企业曾经对外汇的渴求,印证了境内投资者曾经拯救大兵雷恩,当了一次最大的冤大头,印证了失去活力的市场如何僵尸化,现在,这个市场地位尴尬,什么也不是。
B股有三种退出方法。
已经实验成功的,转成H股,中集B一马当先,让其他B股大公司艳羡不已,券商的眼睛盯住国泰君安,试图在转板市场领域分羹。未在境外上市的B股公司或者已经在A股上市的B股公司,尤其是对外币需求较大的国际化企业,通过转成H股,有了一条境外融资的捷径,这对于坐困于B股、对资金较为渴求的大型公司无异于雪中送炭。万科B、古井贡B、张裕B等2011年净利润超过1亿元、B股市值大于10亿港币的公司,最有可能完成B转H方案。
未来要实践的,是B股转成A股。1月14日,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香港举办的2013亚洲金融论坛上,透露内地将在适合时间推广QDII2,目前B股转A股已形成机制,证监会成立了联合小组来负责此事。一旦放开境外个人投资者境内投资,B股转A股就会成为有源之水。未来不知道是用指定的人民币账户投资,还是用外币美元与港币投资,根据目前的经验,前者的可能性更大。
另一种转成A股的方法是退市后重新上市,21家纯B股公司较有实力的,可以通过回购私有化退市,而后重新在A股上市。如果企业现金流充裕,直接退市未尝不是好办法。退市,也是触发退市条件的B股绩差公司的无奈选择。一些用缩股的方式维持股价的B股公司,目标就是寻求未来的溢价。
守得云开见日月,固守在B股中的投资者等的就是这一天。投资者不能想得太美,该抽身时就应该抽身,B股僵尸状态的终结是B股的最后一轮大行情,目前的溢价是因为以往的折价,未来溢价不可能太高。
B股价格上涨,与A股之间的折价缩小。自去年11月底开始,沪深两市的B股出现了明显的上涨行情,其中沪市B股的涨幅超过了26%,深市B股的涨幅更是接近30%。B股的攻势仍未结束。另一方面,A股、B股公司近一个多月来的价差收窄,某些转A或者转H有望的上市公司的估值逐渐向A股、H股靠拢,其中,张裕B的折价率已从去年12月3日的19.71%降至13%左右,粤高速B的折价率也从12月初的34.72%收窄至25%左右,转板完成时,将最终并轨。B股折价率收窄,僵尸状态宣告结束。
成功转板H股与A股,投资者所获溢价较大,大部分投资者明智地选择了继续持股。中集公司为B股股东提供了溢价5%的现金选择权,在去年12月5日~11日的中集集团B股现金选择权申报期内,共计1.37亿份中集B现金选择权进行了有效行权申报,约占B股总股本的9.6%,超过九成的B股股东放弃了小幅溢价套现的权利。自去年12月19日登陆港交所以来,该股最大涨幅接近70%,1月15日报收于14.28港币,1月3日最高冲至16.48港币。
投资者应该清醒地看到风险,刚转板或者新上市的公司,往往溢价特别高,超出行业的平均市盈率,以后必然出现回归走势。而一些因为转板预期大涨特涨的B股股票,未来上升空间不一定大,接盘者还有高位被套的风险。未来B股估值或者向境外同业市盈率看齐,或者向境内估值看齐,或者退市,补偿视公司的实力而定,没有其他出路。
转板H股的B股投资者还有另一层风险。根据中集B去年11月15日发布的操作指南,境内投资者不能自由在H股市场交易,只能用托管的方式进行,其中存在信托风险。
B股两次大涨,前一次是2001年2月19日B股投资向“境内自然人”购买之时,境内自然人成为替海外资金高位接盘的活雷锋,杠铃一举就是12年。当初承诺的资本市场国际化没做到,倒是趁接盘之际上涨数倍甚至几十倍,炮制了一批富翁。去年底开始的大涨,是公司估值回归正常之旅,涨幅远远没有12年前疯狂,显示了分解B股市场时的理智。
一个僵尸市场,没有存在的必要。
“订悦2013”—— 《每日经济新闻》大征订活动,订报有礼。http://www.nbd.com.cn/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