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实习记者 涂颖浩
每经实习记者 涂颖浩
将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 (试行)》(以下简称 《资本管理办法》)要求更高的资本充足率。市场担心,银行将被动扩充资本,从而加大其再融资压力。然而,从已披露的三季报来看,多数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已经达到《资本管理办法》的标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多位行业分析师认为,各银行在明年可能不会面临再融资压力。退一步来看,即使出现最坏情形,银监会也可以相机决策,资本监管仍有调整空间。
多数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达标
2012年6月,银监会颁布了一套适用于中国境内商业银行的最新“中国版”巴塞尔协议,即《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毕马威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内地至今只有少数大型银行落实了巴塞尔协议Ⅱ。因此,对于大部分银行来说,它们不仅需要在2018年前落实巴塞尔协议Ⅲ,还需要落实巴塞尔协议Ⅱ。
在银行资本充足率方面,相比巴塞尔协议Ⅲ,《资本管理办法》提出了更高的监管要求。根据巴塞尔协议Ⅲ,核心一级资本的普通股股本必须由调整前的2%增至调整后最少4.5%;而《资本管理办法》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除了符合核心一级资本的普通股股本规定外,银行还必须计提2.5%的储备资本,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
这意味着,出于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压力,存在达标风险的银行在剩下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需要想尽各种办法,或者控制新增贷款,或者调整存量资产结构来处理风险权重高的资产,以提升资本充足率,满足新规要求。根据监管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原则上应于2013年底前,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最低标准9.5%,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应于2016年底前,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最低标准8.5%。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公司公告发现,当前多数银行都未出现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达标的风险。今年三季度,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均已达到9.5%的标准。而在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中,三季度核心资本充足率未达标的上市银行有三家,华夏银行(8.4%),兴业银行(8.3%),光大银行(8.2%)。
从环比数据看,三季度上市银行的资本压力在缓解。虽然盈利增速放缓,但银行的盈利能力仍保持在较高位置。
从绝对数额来看,三季度上市银行在资本方面压力各异。压力最大的是光大银行(8.2%);开始面临压力且未提出融资方案的是农业银行(9.8%)和华夏银行(8.4%);有压力有融资方案的是招商银行(8.5%)、平安银行(8.5%)和兴业银行(8.3%)。资本比较充裕的是大型银行和城商行。
已经公布、但尚未获批的再融资方案也暗示了银行业当前再融资压力有限。据悉,招商银行350亿元再融资方案——“A+H”配股计划有效期延长1年。而兴业银行和平安银行的定向增发也正在等待证监会的发行窗口。
银行明年或不会面临再融资压力
事实上,最终实施的《资本管理办法》在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进行了某些方面的微调,调整的主要方向是降低要求。
有业内人士总结发现,与2011年8月的征求意见稿相比,今年6月的终稿不仅推迟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达标期限,还扩大了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超额贷款损失准备计入核心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的范围,下调了部分资产(如信用卡未使用授信额度、三个月内同业债权等)的风险权重。同时,将操作风险的计量系数从之前的18%下调至15%,大幅降低了操作风险对资本充足率的稀释,减缓了当前“破净”股价对上市银行短期融资达标的压力。
海通证券银行业高级分析师认为,《资本管理办法》虽然设定了更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但银监会给予各银行较长时间的过渡期,(各)银行准备充足,面对资本充足率的提升,银行可以慢慢来消化。”
记者询问多家券商研究员都得到了一致的答案,目前达标对银行上市公司不是太大的问题,各银行在明年可能不会面临再融资压力。
有分析认为,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会加大银行顺周期行为,在经济和银行盈利双重下滑的情况下,货币扩张会因银行收缩信用资产而进一步放缓。因此,未来如果经济和银行盈利情况明显下行,银监会或变向放松对银行资本监管的标准。
近日,美国宣布无限期推迟实施巴塞尔协议Ⅲ。希腊央行放弃9月30日生效的9%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要求,转而采用8%的总资本充足率标准,直到资本重组完成。而我国却将实施比巴塞尔协议Ⅲ更严的 “中国版巴Ⅲ”。虽然从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来看,可轻松应对巴塞尔Ⅲ标准,但假设出现最坏的情形,中国会否因严格执行而导致再融资风险的上升?
浙商证券行业分析师表示,“提高资本充足率从名义上看保护了银行,但实际上并不见得现实。其更大的意义在于维护银行业的公平竞争,从而扼制某些企业的疯狂扩张。在未来几年的推行步骤中,事实上监管机构有一定调整的空间,在监管的力度上可以相机决策。”
根据招商证券研究报告,如果未来经济下行持续,若银行想要在既定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规则下运营而又不依靠外部融资来增长,银监会需要再次变向放松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比如通过创新资本工具、开拓境外发行等方式补充核心资本。
而招商证券认为,由于高级计量方法能够较大幅度提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虽然过渡期可能新旧方法并行计算,但长期来看,新的计量方法带来的资本充足率提升无疑是对监管要求的另类放松。
·相关链接
银行股估值中枢下移何时止步 关键时刻或正临近
每经实习记者 涂颖浩
提到银行股,最尴尬的话题莫过于一低再低的估值。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再融资压力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成了摆在银行面前的一道道关卡。银行股何时摆脱“白菜价”的魔咒?分析师认为,银行股走出低估值困境还需要驱动因素。
破净后估值有待修复
自交通银行成为首只破净银行股后,银行股接二连三步入“破净”队伍,目前破净银行股数量已有10只左右。对于当前5倍的市盈率,0.9倍的市净率,市场人士无不感慨,银行股真“便宜”。
对此,浙商证券行业分析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破净意味着银行股当前的市值低于账面价值。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种情况是银行的盈利能力低于折现率,但目前银行净利润增速还在稳定上升;第二种情况是账面价值虚高,即实际不良率可能比账面更高。
上述分析师对银行股的估值修复仍表示乐观,他认为,不良资产见底已是大概率事件。“前期造成不良率上升的小企业经营困境的各项不利因素,正在逐步改善。而银行出于盈利考虑,不大可能重演2009年天量投放低息贷款的局面。”
私募投资经理左可也表示,当前银行股估值合理,而前期的负面因素已经反映在超跌的估值里,银行股“白菜价”还在于目前市场上缺乏一致预期。
在低估值背景下,资产质量是影响银行股价最核心因素,而宏观经济预期决定了资产质量预期。海通证券首席分析师戴志峰认为,“目前看来,经济企稳是大概率事件,银行股存在估值修复机会,至少不会跑输大盘。但市场对结构性担心会持续。同时,信心不足,增量资金难进场,在存量资金博弈背景下,银行股缺乏增量资金支持。所以,有估值修复但无趋势性机会。”
利率市场化引发估值分化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李迅雷近日抛出了一个观点,“利率市场化才是导致股市长期下跌的最大原因。”该言论引发各界热议。
从央行公布的10月份金融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利率市场化正在快速推进,企业不断扩大低成本的融资渠道。从10月份的社会融资结构来看,人民币信贷增加5052亿元,仅占39%;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占比达到19%;企业债券融资占23%。社会融资总额中信贷规模占比显著下降,而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以及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占比大幅上升。
私募投资总监赵启欣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金融改革引入中小企业无疑会加剧竞争,大中型银行让利新进入者,银行高利润时代终结。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小额贷款、理财产品的加入拓宽了实体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当于金融行业向实体经济分一部分蛋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行业利润有压力。”戴志峰认为,“但不同类型的公司估值会出现分化。传统行业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估值会下降,而经营差异化的上市公司将受到更多的市场关注。”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改革深化背景下,有特色的股份制银行估值更为乐观。
资本压力减轻利于估值提高
银行的巨额再融资,也是近年来银行股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资本新规显示,商业银行资本新规将操作风险的计量系数从之前的18%下调至15%,大幅降低了操作风险对资本充足率的稀释,减缓了当前“破净”股价对上市银行短期融资达标的压力。而大多数券商也将今年6月的资本新规明确推迟执行对银行股的影响解读为中性。
资本监管的放松态势使得资本压力有所缓解,对股价反而是助力。新协议过渡期安排,使银行资本融资压力不会集中爆发,短期融资压力并不大。
东北证券研究报告认为,在贷款需求走弱、资本压力、转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银行未来的加权风险资产扩张速度也有所走弱,对资本的消耗力度减少。也就是说,在不考虑城商行IPO的情况下,资本市场银行股本供给增加的压力将逐步减轻,从这一点说有利于银行估值水平的提高。
“订悦2013”—— 《每日经济新闻》大征订活动,订报有礼。http://www.nbd.com.cn/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