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大视界 新起点——基金2012柳暗花渐明

    2012-09-29 00:59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凯    

    每经记者 李凯

    4年的低潮和徘徊,使得公募基金已渐渐淡出了投资者的视野,而遭到口诛笔伐更是司空见惯的事儿。只针对相对收益而不能赚钱的基金,根本难以提起任何人的投资兴趣。

    或许,正是公募基金的“堕落”,使得众人眼里看到的全是“惨像”:

    创新产品每年虽有那么一两个,但最终仍昙花一现,难以持续让人兴奋;

    小基金公司还在为生存而拼命挣扎,但新基金公司却削尖了脑袋往里钻,拼命抢夺牌照;

    公募界的大佬纷纷流失,而公募内部的挖角和人才的争夺却是一浪高过一浪;

    ……

    曾经万人追捧的公募基金行业,似乎已在不知不觉间,失去了投资者的心。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笔者今年曾经对北、上、广、深四地基金公司进行了走访,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

    上海一位基金公司老总就给笔者推荐了这样的一只专户产品——大盘跌的时候保本,大盘涨的时候能享受沪深300涨幅的一半收益,这种既保本,又能享受高收益的产品,显然让人眼前一亮。

    一位新成立基金公司的副总对笔者表示,虽然公司做好了过苦日子的准备,但在对股东的选择方面仍未妥协。对股东方不能干涉经营等等,都进行了严格规定,也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显然,新基金公司前仆后继地抢夺牌照,并非因为这个市场“钱多人傻”,而是充分考虑了困难,做好了长远打算。

    “打造全天候基金公司”、“不考核相对收益,只考核绝对收益!”这些观点在去年下半年就已被明确提出来,而今年理财债基的风起云涌,其实正是这些思考和行动的具体体现。

    我们应该看到,无论大、中、小,还是新基金公司,并没有因为陷入困境而一蹶不振,因为他们一直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只要有心,有行动,那么总能看到希望,套用一句俗语——“心若在,梦就在!”

    上周五,在《每日经济新闻》北京独家举办的“大视界 新起点——2012中国基金高峰论坛”上,有近50家机构参会,其中有近40家基金公司的高管参与,充分展现出这个行业“领路人”的风采和思考。

    面对郭主席提出的向 “财富管理中心”转型,以及新基金法即将对行业的“松绑”,众多基金公司已充分意识到了背后的机会和挑战,因为转型需要创新,而创新就有可能遭遇失败和挫折,但没有这种有效的创新,又如何去突破和发展呢?

    高峰论坛上各位嘉宾唇枪舌剑,各方观点激烈碰撞。我们不难发现,各方观点各有所长,各有特点,也充分显现了大家对这个行业的思考并不是短视的,而是有着充分准备和长远思考的。

    面对行业的困境,我们在会上感受到更多的是思考,更多的是创新,更多的是求变。因此2012年的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多的是多年积累之后的厚积薄发。借用一位基金规模处于第一阵容的公司老总的话来说,5~10年之后再来看,相信你会看到一个不同的基金业,因为这个行业的转变正在行进中,而效果也必将显现。

    经历了5年低潮期的基金业,并非“越走越窄”,整个行业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所以,2012年的基金业完全可以用5个字来形容——柳暗,花渐明!

    满怀信心大步迈入财富管理新时代

    广发基金董事长 王志伟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当前中国基金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比如说基金行业的经营范围比较狭窄,投资标的单一,产品高度同质化,整个销售网络过分依赖商业银行和券商,以及我们业务受到了其他经营机构的挤压。公募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这几年也是严重缩水,如何冲破目前的困局是摆在基金业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一个难题。

    9月17日,“一行三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也对外发布了《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其中特别提出要大力发展资产管理机构,壮大多元化机构投资者队伍,包括鼓励基金等金融机构不断扩大资产管理业务,研究放宽公募基金管理机构业务的范围。在法律和政策层面松绑,为基金公司的转型打开空间。它也预示着财富管理新时代的到来。

    事实上,基金公司向现代财富管理机构的转型也具有现实的基础条件。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我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截止到今年5月份,国内居民储蓄存款已经达到36.7万亿,近十年的平均增长率是15.5%,居民财富不断的累计增加催生了巨大的财富管理需求,为金融机构的财富管理业务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不断的完善,基金行业投资品种趋于多元化,投资经验丰富,人才制度及风控制度逐步完备,诸多优势也使得基金行业具备了向财富管理机构转型的基础。

    二、目前中国基金行业和发达国家以及领先的新兴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统计材料显示,截止到2011年底,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同基金规模达到了23.78万亿美元,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美国的共同基金业高达11.62万亿,占比达到48.87%。位于第二梯队的其他国家共同基金的规模也都超过了1万亿美元,反过来讲,我们综合经济规模居全球第二位,而内地目前的公共基金行业总规模为3390.37亿美元,在全球的占比仅为1.43%。这些差距就足以显示中国基金业长远发展的无限空间。

    三、伴随着国内财富的不断增加,投资者需求的多元化发展趋势,银行的理财产品、保险、信托、券商等资产管理子行业的逐步壮大,基金业要突破目前的瓶颈就必须实现向多元化的财富管理机构转型。相对于基金行业而言,财富管理行业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它的面也更加广,不仅包括现在通常正在做的或者正在提供的证券投资、资产管理、财务规划、税收筹划等内容,还包括了信托工具、保险工具、对冲衍生工具以及其他另类投资工具的应用和建立等等。

    从这三个方面来看,基金公司向现代财富管理上转型是有现实的基础条件的。

    要实现从基金管理公司向现代财富管理机构的转变,结合基金行业的管理经验,我认为未来要从五个方面来努力,实现战略目标:

    一、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投资者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现在从海外成熟市场的财富管理行业来看,它们已经进入了多元投资管理时代,因为美国的财富管理行业经历了从单一产品到定制投资产品、再到提供全方位的规划和解决方案的发展路径。与成熟市场相比,国内基金公司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产品同质性强,结构单一等因素都一定程度的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只有深入市场,了解投资者的需求,并根据需求设计出和其风险、收益、偏好相匹配的产品,把满足客户多样化理财需求作为业务多元发展的重要战略思路,才能真正做到以投资者为中心,才能真正赢得客户、赢得市场。

    二、持续打造专业的投资管理能力,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以优秀的业绩来回馈投资者的信赖。我们的理解就是,财富管理的最核心的基础就是资产管理中的投资管理和研究能力,这也是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转型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理念,建立科学的决策流程和管理制度,认真学习国外同行的投资经验,重视分析研究工作,建立独立、专业的研究投资体系,加强核心人才队伍的建设,用优秀的业绩来回馈投资者的信任,树立起基金管理公司的财富管理品牌,从而赢得投资者的长期信任。

    三、准确定位,鼓励差异化经营发展。基金公司在转型过程中首先要有清晰的定位,要向财富管理机构转型的话,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特点,你是做全能的还是做精品。所以围绕自己的特长业务开发系列产品,做到行业内知名,投资者首选,实行差异化的经营发展策略,这不仅有利于基金公司保持其长期核心竞争力,也有利于整个基金行业高效运行,避免在向财富管理机构转型过程中不必要的同质化竞争。

    四、要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基金公司应该比以前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做到在实战中锻炼人才,在学习中培养人才,在交流中引进高端人才,在现有资源中开发人才,逐步形成集跨市场、跨行业、跨技能于一身的敬业、职业、专业的行业人才队伍,以满足现代财富管理中投资者日益多元化的业务需求,推动整个基金行业快速化向现代财富管理机构转型。

    五、要警惕风险、重视风控,业务发展与风控能力必须相匹配。我们除了要遵纪守法、合规经营以外,应警惕风险,重视风控,业务的发展必须与现有的风控能力相匹配,步子不能一下子迈得太大,否则影响的就不仅仅是公司的存亡,更为重要的是投资者的根本利益。反过来说,风控能力也应该努力提高,以适应基金公司向财富管理转型过程中日新月异的业务格局。

    财政政策为稳增长主力

    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 左小蕾

    当前宏观形势,特别是对中国经济增长,“硬着陆”、“一夜之间可能变回2008年”等等一些描述性判断并不少,但不必过度反应中国经济的适度放缓,当前经济增长正在缓慢企稳。这跟2008年大规模刺激后经济呈现V型反转的情形,非常不一样。

    GDP增速下调是必然

    在两会报告中政府将以往8%的增长率调低到7.5%。下调的背后,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确实是在放缓。

    过去的高增长,着实和当时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简而言之,外需环境和中国制度性的改革释放了生产力,使得出口成为国内经济增长一驾重要马车。

    目前,美国危机、欧债危机仍在持续,其疲软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出口贸易萎缩。另外,要素价格的成本变化也需要重新审视。高速的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巨大,包括电价、水、煤、石油等在内的能源价格也会大幅提高。此外,能源和环境本身的约束也要注意。

    不难发现,过去增长优势的基本条件都发生了变化,潜在增长率也必然会发生变化,这或许就是政府调低增速背后重要的理论基础。

    财政政策成稳增长主力

    目前,各方对采取政策确保经济增长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已达成共识。如何稳增长,则是时下最为关心的问题。

    2008年是以货币政策为主,紧跟着2011年就要面对通货膨胀,这个教训是需要吸取的。时下,国内经济面对的是有效投资需求不足而产生的经济放缓,并不是缺钱。所以,采取财政政策稳增长为主,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方式是必然选择。

    目前外需不太有作为,也是控制不了的,所以稳增长更主要是稳内需。这不仅仅是此次稳增长的短期政策取向,长期来看,应该是一项战略。

    短期来看,内需就是投资和消费。大量奢侈消费基本都在国外,国内短期消费又具有刚性特质,除非收入分配机制以及其他政策发生实质性大变化。过去经验表明,短期内推高消费,显然不太合适。这样稳增长,实际上就变成了稳投资,而这或许就是我们前期看到政府推动一些大项目上马的考虑。

    很多持续增长点可以培养

    从微观层面看,中小企业的免税政策是大家关注的。免税政策,肯定会起作用,但如果执行不好,可能就要达不到预期效果。中小企业吸纳80%的创业,创造了60%的GDP。可以说,财政政策的免税是非常重磅的一个政策,将中小企业的税免掉了20%,利润就上升了20%,是直接释放中小企业的投资需求。

    毫无疑问,基础设施最容易拉动投资。2008年,钱可能流到了一些不该流到的地方去。跟上次不一样,这次方向比较清楚,就是基础设施,最近批的项目也是为了释放有效投资。中西部的基础设施确实不足,也是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资源开发要运出来,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后,东西也是需要运出来的,这个实际上是有效投资需求。轨道交通也一样,城市化进程加快,最大的瓶颈之一就是交通。这些项目完成后,对经济持续增长会发挥作用。

    从PMI的分类数据,可以看到前期政策开始显现一些作用,比如石油加工PMI、有色金属和冶炼加工数据看涨,还有一些交通设备的制造、电子设备的制造PMI数据都在上涨。更重要的是,非制造业经济PMI指标有两个特点:一是不管如何分类,经济活动也就是描述当前经济状态的指标都在50%以上,仍在活跃和扩张的临界点上。更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未来经济活动的预期指标PMI指数统统高于当前经济活动指标,而且有的高了很多。

    我们团队估计2012全年经济增速可能在7.8%至8%,如果政策力度大一点,也有可能是8%。目前经济上,还有很多深层次的矛盾,但是坚持转型和拉动内需,应对外面的危机和稳定现在的增长应该没有太大问题,而且还有很多持续增长点可以去培养,只是现在有些东西没有做到位。

    基金行业创新的三个命题

    民生加银总经理俞岱曦

    现在基金行业绝大多数的问题至少到目前我们能看到的都暴露出来了,比如治理结构、薪酬结构、人员等等,这些问题暴露出来就是这个行业向上发展最大的力量,这也应了中国一句老话——不破不立。

    我认为目前基金行业遭遇的根本不是瓶颈,是发展过程中小小的波折而已。所以我自己对这块充满信心。

    一、要不要创新

    这看起来是一个伪命题,基金肯定是要创新的。从1997年《基金法》出台到1998年基金行业成立,我一直在基金行业。1998年到2008年是基金行业的黄金十年,尽管中间有基金黑幕、大熊市,起起伏伏,但整个行业充满活力。

    我记得那个十年,天天都在想新东西、学习新的事情。特别是最初的几年,很多东西找不到,我们就去找原版的投资方面的书籍或者国外基金行业的历史,生活充满激情。现在基金行业,我自己还是很有激情的,但行业里的悲观情绪也容易感染,还有相当一部分人退出这个行业,去养猪、种菜等。

    证券发展才二十多年,很难去定性,基金行业十四年,时间也很短。当年的成功从零到3万亿是来自于创新,现在要不要创新,自然是伪命题。

    二、是否具备创新的土壤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008年到现在,整个证券市场的下跌导致基金市场从3万亿规模到2万多亿,我觉得这是重要原因但不是全部。

    核心问题可能是行业经过十年以后,创新动力不足,土壤也不太足,该有的好像都有,琢磨来琢磨去,就是股票、债券,就是在银行卖产品、就是在券商卖产品。

    支持创新的土壤其实是多方面的,第一,中国一直谈转型,对财富管理也是一个大背景。第二,金融行业十二五规划,其中提到了这么个字眼:平衡。银行业资产126万亿,现在超过130万亿,这也反映出目前国内整个金融资产严重不平衡。如何把这些资产从银行业慢慢转向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等等相关领域,是我们继续寻找答案的问题。

    第三,去年郭主席上任以来,整个行业发出财富管理的口号,新的《基金法》可能很快修订,同时还有专户特定资产管理新的管理办法和基金公司管理办法可能很快就会出台。在行业可以看到的榜样就是过去三年或者两年信托公司的发展,通过创新不断壮大。就基金行业来说,我觉得现在也具备创新的基础,以前没有股指期货,明年还推出股指期权;以前没有ETF、LOF这些产品,基金是股票债券主动投资,面很窄,现在这些都拓宽了,所以具备创新的基础。

    三、如何创新

    关于基金行业的创新,无非就是产品、投资工具、业务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

    首先,基金公司结合自己的条件,仍可在产品设计上借鉴一些海外经验。

    第二,投资工具的创新,比如基金公司参与票据市场投资,本身投资工具上就有创新。目前我们谈的很多的创新,有一部分叫做伪创新,无非就是发行时间、收费模式等等,这个不是根子上的创新。专户子公司,尤其是专户一对多子公司,按照证监会要求,未来可以进行股权、债权、收益权的模式投资,这也属于投资工具的创新。

    基金公司未来可以试水信托公司业务,它本身是一个通道业务,但是可能中间涉及到产品设计、风险控制等等,基金公司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1年11月,民生加银基金公司提出多元化的资产管理公司,与后来我看郭主席做的全面的财富管理的思路不谋而合。

    未来公募基金介入到实体经济,有一个很重要的渠道。中国银行大量资本积累的风险,如果转换成为产品,整个银行链条的风险其实是整个社会共担的,同时经济好的时候也会分享给社会全体投资人,反过来也可以为实体经济做贡献,为中国转型在做贡献。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创新和突破 成2012基金主旋律

    下一篇

    创业板首批全流通 大股东集体缓减持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