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华夏基金备战行业严冬 龙头航母酝酿突围

    2012-09-23 20:46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新江    

    每经记者 李新江 魏玉卿

    市场永远不是“只凭寒暑定流年”这般简单。
      就在日前,华夏安康信用优选债券基金仅用5天就提前结束募集,募集规模达到54.75亿元,再次向市场展示了这家最大基金公司回归带来的巨大冲击波。
      自2011年12月15日起,证监会恢复受理、审核华夏基金公司投资于境内的公募基金新产品的申请及新的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合同备案事项。在此之前,华夏基金因为股权问题悬而未决,新产品发行业务已经停摆长达两年时间。
      华夏基金的归来似乎并不意外,但并没有踩到最好的节点。今年以来投资市场羸弱,直到今日,市场仍在“世界经济危机”及“国内企业盈利下滑”的阴影之下。
      基金业元老、华夏基金副董事长范勇宏曾指出,“即使牛市来了,基金规模一时上去了,没有长期业绩的支持,其规模也是昙花一现,不能持久。根本原因是没有建立一个好的基金制度。”
    华夏还是那个华夏
      “告别了明星,明星的土壤还在。”北京某基金研究人士受访时指出。在经历人事变动之后,华夏基金过渡的速度远超过市场预期。
      近期,笔者在一次行业活动中见到了程海泳---同样是高考状元的程海泳当年由王亚伟亲自招入麾下,现担任公司的投资总监。他一身朴素的打扮,大部分精力都投到了工作中,较高出差频率的他,随身都带着一个双肩书包,他在华夏基金已有八年之久,言谈中流露出的是对华夏的感激和热爱。
      从他的身上,让笔者能感受到的是,公司上下仍旧按部就班、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15年辉煌的延续,同样需要人的传承。
      如今,执掌华夏基金的滕天鸣,是最早进入公司并参与组建的元老。早在今年年初的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座谈会上,以往由范勇宏带队的华夏基金,这次则由滕天鸣带队出席,这一变化让其他基金公司看出了华夏即将人事接替的端倪。
      在业内人看来,滕天鸣是继任华夏基金总经理的最好人选,公司目前稳定的投研团队、继续保持稳定的业绩或许就是最好的证明。
      根据wind统计数据,华夏基金成立15年,为投资者带来了不菲的绝对收益。如基金兴华已累计给持有人创造了接近10倍的收益,华夏回报等产品也给持有人创造了累计4倍以上的收益;而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在悄然度过“人事变动”之后,正在重新赢得持有人的信任,走向新的风格。
      “作为基金行业多年的领头羊,华夏基金一直以来是基金业的标杆公司,过去几年不但面临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还因为股权问题遭遇了两年多的业务停滞期,可以说遇到了更多的困难。”上述基金研究人士指出。
      就在其他基金公司积极寻求转型之际,行业龙头老大华夏基金的新动向让人眼前一亮。除了快速上报了多只新产品,成功发行了华夏恒生ETF指数基金、华夏安康信用债基金,还上报了5只行业ETF,引发行业巨大关注。Wind统计数据显示,跨境ETF产品恒生ETF首募规模超过35亿,9月发行的华夏安康信用优选债券基金募集五天销售即超过50亿,前者在同期募集的偏股型基金中翘首,后者也领衔今年以来传统债券型基金的募集规模。
    长效机制保障基金业绩
      截至8月31日,上市公司中报披露完毕。根据1176家深市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注:创业板和沪市主板公司没有披露调研情况)中报发现,共有657家上市公司有机构上门实地调研,其中约有500家有公募基金问津。其中,华夏在一季度、二季度实地调研上市公司的家数分别以97家、102家远超其他基金公司,成为最勤快的基金公司。
      这只是华夏基金在投研工作中勤勉的一个案例,实际上华夏基金的管理规模能够连续六年在行业内蝉联第一,与华夏基金的投研实力和投研文化紧密相关。
      目前,公司的核心投研团队人数超过170人,已相当于大中型券商的投研实力,在国内公募基金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公司也在引进人才,如去年四季度,银河竞争优势、蓝筹精选基金经理孙振峰离任,加盟华夏基金,目前管理华夏成长。
      程海泳曾向媒体表示:“从人数上,华夏基金投研团队是中国基金业规模最大的,从质量上来说,华夏基金也很有信心,我认为它也是业内最优秀的其中之一。个人的业绩有70%以上来自于内部投研团队创造的投研成果。随着团队的扩大、水平的提升,这个比例还在继续提高。”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近2000只股票,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研究所有的股票。在海量信息的时代,肯定要依靠分工和合作,在同一平台上,大家把信息提供出来,通过不断讨论甚至是争论,共同加强对讨论对象的认识,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华夏基金致力于打造交互式平台,让所有的投研人员充分地积极地交流、沟通,在这个平台做一些高质量的讨论、交流,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积聚效应。”
      而且目前华夏基金仍被认为是最有吸引力的基金公司,最吸引人的地方并不是薪酬标准。
      据接近华夏基金人士透露,华夏基金是依靠建设和维护投研平台来吸引、汇集人才;通过师徒制度、研究小组制度、分享投研经验制度、定期培训制度等去培养人才;通过任务分配、合理的考核去推动人才发展;通过合理的薪酬、福利体系去保留人才。
      据了解,公司下一步将积极研究现代财富管理机构对各种优秀人才的需求,调整内部人才结构,适当加大海外优秀人才比例。
      在这一背景下,由于近年来基金行业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华夏基金领衔行业实施降薪,不过员工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反弹,这在业内非常罕见。据华夏基金副总经理吴志军介绍,“公司降薪措施得到了员工的理解,在许多投资人基金投资处于亏损的情况下,我们愿与投资人同舟共济,一同度过资本市场的寒冬。”
    依托创新力“备冬”
      除了优异的业绩基础,创新能力也是这家巨无霸基金公司领衔行业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随着新基金发行业务重新开摆,产品创新已经成为华夏基金重新起航和突围的重要“把手”。
      当市场还在怀疑时,华夏基金已用35亿、55亿……这些数字向市场传达华夏基金已强势回归!
      在整个基金业改革势在必行的背景下,国内基金公司也必须要寻求新的发展方向: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华泰柏瑞推出国内首只T+0跨市场ETF---沪深300ETF、汇添富推出的各类短期理财产品、易方达在固定收益类产品上的发力等,显示出了基金公司在金融创新上的突破。
      而此时,已经历了两年新产品的全面“封杀”,在产品数量上早就交出了“头把交椅”的华夏基金,“解禁”后的华夏基金首发产品便是和深交所合作推出的创新产品---恒生ETF。
      这是国内首只跨境ETF产品,这只产品早在2009年就已向证监会申报,恒生指数ETF相当于将恒生指数成份股的一篮子股票组合“打包”在境内交易所上市,具有巨大的创新意义,成为本年度最受关注的被动投资产品。
      与此同时,华夏基金还发行了两只RQFII基金,一只是年初发行的华夏精选人民币债券基金、一只是华夏沪深300指数ETF,同样也是以人民币计价的产品。某跟踪研究RQFII产品的研究员向记者这样评价:“这只产品是全球首只RQFII-ETF,对香港市场、内地市场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的情况下,ETF双向推出具有积极探索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民币双向流动,加强了内地市场和香港市场的联系,对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托管银行而言,跨境ETF是开拓国际化业务的重要标志。”
      除此之外,华夏基金正在等待审批的产品一共有八只,包括五只发起式行业ETF、一只海外债基金和两只短期理财产品。
      作为基金行业的领袖,华夏基金一直在创新上引领潮流,根据wind资讯数据,华夏基金缔造了全行业首只债券型基金---华夏债券,时间是2002年10月份;2006年8月9日,中国内地“封转开”第一单---基金兴业成功转为华夏平稳增长基金;此外,华夏基金还是首只ETF的创设者,2004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华夏上证50ETF宣告成立,此后该基金长期成为ETF基金中交投最活跃的产品。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银华90到点折算演绎A股首例

    下一篇

    潜力基金大起底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