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油价调整周期太短 会伤及经济?

    2010-10-28 01:20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宛霞

      聚焦油价形成机制(三)

            2008年12月19日,国家出台并正式实施了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在接近两年的时间里,试行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经过12次调价  “大考”。每次调价都会伴随着社会上对价格形成机制的质疑和批评,主要体现在:这种机制反应不灵敏、22天时间过长、跟涨不跟跌等。

            本月25日,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宣布26日起上调油价后透露,拟在年内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修订。目前成品油价格调整周期过长,存在容易引发投机行为、出现销售商囤货推价等现象,调整后的新机制将缩短调价周期,同时考虑调整4%的调价幅度。怎样的价格形成机制才是科学的、合理的?今天,我们邀请了3位国家能源专家、石油行业分析师来对成品油价格机制进行深度剖析。

    国内油价滞后于国际油价

            NBD:发改委于本周二上调了国内油价,距离6月1日——上次调整油价时间已接近5个月。在这5个月里,国际原油价格上下波动频繁,曾触上调“红线”,也被认为曾触下调“红线”,但是油价一直未动,如何看这个现象?

            林伯强:是否继续严格执行目前的调价模式,已成为公众讨论的话题。各界对于油价变化的预期确实出现了屡次落空,关键是当油价波动比较大的时候,由于条件的不满足而导致长时间不调油价,会使油价形成机制和政府的公信度受到公众的质疑。

            NBD:未调价的时间里,部分地区出现了油荒,已经很长时间未曾出现的“批零倒挂”也重现江湖,已运行一年多的油价形成机制存在哪些问题?

            钟健:当前,国内成品油市场是由三个因素构成的:其一,国际油价变动引发的市场预期对市场的作用;其二,供求关系及对市场的作用;其三,竞争激烈程度及形成的“竞争折价”对市场的作用。政府多次调价的初期,市场上就呈现出规定价与实际价大幅度差异的局面,使政府的规定价失去了指导意义,其中的原因就是注重考虑了国际油价,而太少考虑供求关系、竞争程度对油价的影响。油价形成机制再调整时,应加强或弥补另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供应关系状态对油价的作用;市场竞争程度对油价的作用。

            林伯强:实行油价形成机制以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在石油定价方面决策的透明度,但在这个过程中,国内油价与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相比存在明显滞后性,也使得与国际油价接轨的初衷大打折扣。

    机制调整能否抑制投机

            NBD: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表示,目前调价过程过于复杂,需要层层审批才能发布指令。合理的做法应是严格测算,及时发布指令,不要通过审批。如何看这个问题呢?

            林伯强:我认为将4%的涨跌幅降至3%,让市场更为灵敏地反应国际油价和国内油价的变动趋势比较合理,也比较容易实现。此外,还可以缩短调价周期,将原来的22天缩短至14天左右。对于目前根据机制调价的滞后性所引起的投机套利问题,缩短调价周期和缩小涨跌幅是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法。从表面上看,减少投机无外乎三种解决方案:一是对定价机制进行模糊处理;二是加强对投机的监管;三则是缩短调价周期和减小调价幅度。

            NBD:调整后能否抑制投机?

            王震:投机与政策有关,在油价完全市场化之前,投机会一直存在。发改委设置的时间,无论7天还是10天,都会有成规模的价格提前预期,据此出现集体提前囤油的现象。不同之处在于,时间缩短,投机获利会有所减少。但在市场化的市场中,因是个体根据分析判断跟进,因此不会出现规模投机的行为。因此,解决供给才是解决投机问题的关键所在。

            林伯强:加强投机行为的监管,只是理论上可行,实际操作非常困难,如何确定囤积的油品数量、由谁监管、如何降低监管成本等,都是不容易解决的问题。美国对石油投机监管的不得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市场门槛低  价格更合理

            NBD:如果把22天改成“一周一调”或10天一调整有何利弊?

            钟健:油价调整周期太短,容易将国际油价的不正常波动引入国内市场。国内油价调整过于频繁,对国内经济运行并不是什么好现象。在与国际油价接轨这个问题上,我们更应清醒认识接轨的目的,如果是“照镜子”般的准确无误地引入国际油价并不妥当。因为,一件地缘事件、一个装置损坏、一个大国领袖的只言片语,都可能是国际金融投机商炒作油价的借口,只有调价周期适当,才可以过滤或熨平这些非正常波动对国内的影响。

            NBD:有人说,有足够的市场主体才能产生合理的竞争价格,现在无论机制如何调整都是在保证两大油企的利益。石油企业是否惧怕机制透明?

            钟健:在公布调价办法时,已说明成品油价是由原油结算价、基本税费、生产与流通环节的合理利润构成。实际上,调价机制的构成公布到这个程度,已经可以大概测算出成品油价的大体调整价位。因为原油结算价是与国际原油接轨的,基本税费是公开的,调价机制的透明性已不应该是太大的问题。

            从本质上说,关于石油企业加工利润多少,并不在于石油企业公布与否,因为多少利润为合适,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关键是市场是否认可这种利润。与其费劲地要了解石油企业的加工利润,不如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强化市场竞争,降低石油市场的准入门槛更有意义。因为一些不恰当的利润在市场竞争的面前必然要调整,否则就会被淘汰。让石油市场准入门槛再低些,成品油的价格就会更合理一些。

    市场化需等时机和时间

            NBD:国外成品油价格如何形成?

            王震:各国成品油价格形成的机制和形成时间差别很大。总体来说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欧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完全由市场决定价格;另一种则完全由政府定价。在完全竞争化的市场里,炼厂所生产的成品油在国内外市场的最终售价,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政府主要作为管理者,建立并确保公平竞争的交易环境,通过油品储备、利率等间接经济手段管理价格。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介于两者之间,比如我国成品油价格是有“公式”约束的,是间接反映供求关系的。

            NBD:我们需要怎么样的油价形成机制?

            王震:总体来说,我国油价是“具有加深市场化的趋势”,但具备完全市场化的前提是国内外大环境成熟。目前国外大环境方面,国际油价波动相当频繁,此时完全放开国内油价时机不好,容易出现前几年国际油价大起大落时对国内很多行业和企业造成的冲击;国内环境不成熟在于供求矛盾仍突出,有政府“保障下”的石油供给会协调得更好一些。日本的油价机制是在上世纪90年代形成的,也经历了我们现在这个过程:由政府定价到逐渐放松管制,最终实现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的改革过程。

            我们现在在菜市场、超市销售的大白菜,也曾经经历了价格管制的阶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价格已经完全放开。中国油价的市场化需要过程,但这个过程的时间段无法判定。

            结束语:从专家的观点来看,中国油价完全市场化还需要时间,但是调整调价周期和减小调价幅度,或许会让我们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更合理。

    林伯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王震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钟健  东方油气网首席分析师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上一篇

    新政下越秀城建豪宅单价逆市涨1万

    下一篇

    专访中国民生银行行长洪崎:银行家不可以不保守,但不可以不创新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