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创新就是企业的商机

    2010-09-30 01:30
    每经记者  陶斯然  发自上海

            2010年,中国举办上海世博会,世博看科技,而科技,则是看创新。

            近日来,由《每日经济新闻》与慧聪邓白氏研究机构联手推出的  “2010世博明星企业榜”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当中。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面向全国网民的“低碳城市·科技未来”调研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意见。那么到底什么是科技创新?世博到底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在调查之外,我们期待更加权威的解答。

            为此,《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专访了上海市世博科技促进中心副主任、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光明教授。

    世博创新:理念更重要

            NBD:作为本届世博会科技促进中心副主任,您对于科技的进步肯定深有感触,请问世博与科技创新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

            李光明:世博与科技有着不解之缘。首先是科技创新成就了世博会。1851年首届  “万国博览会”促进了第一次产业技术革命的发展;而1873年的维也纳世博会见证了第二次产业技术革命;进入20世纪,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的“科幻世界”展区展示的一些设想至今仍不断激励科学家创新。本届世博会的创新很多,涉及领域包括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发电、生态环保科技、信息技术、机器人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这些创新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符合目前世界先进潮流。

            NBD:那么如此多的创新会对我们的未来的经济、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李光明:世博创新技术对未来的改变还很难预测,但对世博而言,理念的创新更加重要。我们可以看到,本届世博会的多项创新,都提出了“低碳、绿色、环保”的理念,这些理念对我们的未来影响可能十分深远。其中,信息化的方向、城市管理的新模式,这些模式和成熟的技术,都代表了未来的方向。

    世博效应:带动产业链发展

            NBD:世博创新对未来生活的影响可以预见,那这些创新对我们现在而言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呢?

            李光明:从企业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利用世博这个契机,带动产业链发展,特别是战略新兴产业。世博是一个大的示范平台,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如果我们在世博成功示范运行的基础上,考虑结合“十城千辆”、“私人购车补贴试点”,支持公共交通应用新能源汽车,鼓励私人采购新能源汽车,就能从而提高新能源汽车规模化生产,为下一步产业化奠定基础。

            NBD:创新和新技术研发方面,我们该如何调整我们现有的制度和资源,以支持新技术的开发,特别是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协调?

            李光明:我认为目前高校的制度还是继续坚持“产学研”的方式。要利用世博的契机推进科学创新,最重要的还是吸收新理念,利用新方法,拓展新领域。具体而言就是把握世博会这样的机会,了解国际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与同行的沟通提高理论素养和思想意识。

    世博商业:创新带来商机

            NBD:刚刚谈了很多创新和宏观的问题,回归到微观层面,创新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李光明:创新对企业十分重要,可以说创新就是商机。通过创新,企业可以发现新的市场、新的发展方向,同时通过创新,还可以为企业注入活力。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谓的创新不仅是大家通常定义中的技术的创新或者高科技,还要包括理念和技术的创新。比如我们现在热门的绿色和低碳话题,如果企业能够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前进入产业布局,就可以在未来快速发展,这就是理念创新的作用。

            NBD:本届世博会一直在倡导绿色低碳,但这对一般人来说一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请问什么是绿色经济?该如何创新?

            李光明:绿色经济是我们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和消费方式,而不是高污染、高代价的传统经济模式。绿色该如何创新,这涉及到两方面,第一是理念创新,消费者改变习惯、改变观念,抛弃过往高污染、高浪费的消费习惯,选择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第二是技术进步,减少污染和环境破坏,如新能源汽车就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就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绿色创新。

    世博评选:促进交流作用显著

            NBD:最后一个问题,近日,《每日经济新闻》展开了“低碳城市·科技未来”的全国调研,在未来我们还将开展“2010世博明星企业榜”,请问您如何看待这种榜单的评选?

            李光明:这样的评选很有用。首先可以推动交流,促进企业与社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公众之间的交流;同时,通过交流,可以进一步摸索行业新的发展方向,最终达到推动社会发展的目的。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上一篇

    尹中立:国庆节前为什么再出重拳调控房地产?

    下一篇

    调控新规后十大房企如何迎接“十一”黄金周?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