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新规实施 评价机构暗战“新牌照”

    2010-01-09 04:53
    每经记者  徐皓

            各机构紧绷的神经缘于去年年底证监会新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从2010年起正式实施,对基金评级、评奖进行了严格规范,并对基金评价机构的资质进行了规定,意在引导证券投资基金的长期投资理念。

            然而基金评级新规的“门槛”限制也触动了原评级机构的既有格局,一场“奶酪”争夺战正在涌动。

            “应该就这几天了。”各机构屏息等待,静候证券业协会将于近日发布的关于基金评价机构业务申报细则,蓄势待发。

    基金短期排名已遁形

            元旦一过,多家与基金有关的网站先后“变脸”,网页上的基金短期业绩排名指标遁形无踪,基金评级区间也从“两年+三年”变为“三年+五年”。券商也对研究报告中与《办法》不符的地方进行了修改。同时,晨星、德圣、好买等此前拥有基金评价业务的机构,都对既有的评价体系进行了调整。

            这些变化都是去年11月17日证监会发布的《办法》带来的,《办法》内含“九大禁令”,包括禁止对成立不满3年的基金进行评级;禁止对不同分类的基金进行合并评价;禁止对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进行评价;禁止对处于建仓期的基金进行评级等等。此外,由于要求对基金、基金管理人评级的更新间隔不少于3个月,因此基金业绩日排名和月排名等短期指标将不再披露。

            此外,《办法》还对基金评价机构加设了门槛,对评价机构和人员的资质进行了规定。基金评价机构将受两层监管,需要在加入中国证券业协会后,向证监会基金部报送书面材料进行备案。

    “牌照”争夺进行时

            据悉,证券业协会制定的基金评价业务细则历经多次修改,将在近日发布。其中将具体规定基金评价机构所需的资格,包括注册资本、人员配备,以及申报程序等等。有机构表示,“现在就在等细则,应该就这几天了”,一旦公布将立即进行申报工作。

            但“最终获得资格的就3~5家机构”的传闻一直不绝于耳。有机构在年前便前往北京斡旋公关,希望能获取“新牌照”。而历年来有基金评价活动传统的财经媒体,目前也拟向证券业协会申请入会。

            事实上,在各个机构为此频繁“走动”的背后,折射出这一业务所暗藏的利益之争。目前,争取获得此项业务资格的包括券商、第三方理财机构以及财经媒体。

            在新规实施之前,几乎大部分券商都拥有自己的基金评级系统,这是券商在基金研究中的一块重要领域,券商以此为依据对评级较优的基金组合进行推荐。

            有券商基金研究人士坦言,获得此业务资格意义重大,最直观的就是可以在与基金公司的对话中占据更多主动权。此外,依托基金评价业务还可衍生开发出多种业务,据悉,有券商正与银行联合开发的  “基金池”等选基工具就是以基金评级为基础。

            基金评价“牌照”一旦被收拢至一家或少数几家券商手中,“正牌”机构的公信力和号召力将大大加强,而其他机构则将失去这部分潜在业务机会,行业地位也将由此拉大差距。

            除券商外,这块“牌照”对于第三方理财机构而言同样重要。除了与券商相似的一些业务利益之外,具备基金评价业务将对第三方理财机构接下来申请基金代销资格起到正面作用。据悉,晨星、天相、德圣、好买等第三方理财机构均将申报这一业务资格。

            此外,由于《办法》将合规范围扩大到财经媒体,致使部分每年举办基金和基金公司评价活动的财经媒体也受到钳制。

    新规或导致两极分化

            不可否认的是,禁止短期业绩排名的基金评价新规,对于减轻基金排名压力、缓解基金投资短视化将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加强评价业务和评价机构资质的规范,也将提升基金评价的科学性和公信力。

            但由于中国基金业起步较晚,目前有大量基金是在近三年内成立的。尤其是部分较晚成立的基金公司,旗下基金中“年满三岁”的屈指可数。有基金评价人士预测,在一两年内,评级靠前的绩优基金将更加集中在大基金公司当中。

            与此同时,基金公司为了获得更高的评级和更多的奖项,不排除会对评级机构进行“公关”。当评级的权利掌握在少数几家机构手中时,垄断造成利益寻租的可能性将被放大。

            基金评价业务会否重蹈  “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魔咒?有基金业内人士认为,监管层对基金评价确立规范并进行日常监管很有必要,但对于满足准入条件的机构则不宜通过行政手段限制业务牌照的发放。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上一篇

    上海打响今年土地治理第一枪 东方海外等八公司闲置土地拟被收回

    下一篇

    市值股行情退潮 基金观望情绪加重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