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利率市场化现端倪 储蓄理财须动态调整

    2009-05-26 02:26

    每经记者  陈珂  发自上海

            根据市场流动性状况和市场上其他负债渠道成本来调整存款成本的商业化操作未来将是大势所趋,储户观念也应“与时俱进”。

            上周,汇丰(中国)与花旗(中国)银行相继下调中长期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短期存款和中长期存款形成利率“倒挂”。此举打破了投资者“存款(投资)期限越长,收益率越高”的思维定式。虽然目前同业尚未有跟进的计划,但这个“口子”的撕开,最终将给投资者的储蓄理财观带来颠覆性变化。如果理财客户未来仍将储蓄作为最重要的理财工具,无疑须密切关注市场变化来动态调整储蓄规划。

    长短期存款利率“倒挂”

            根据汇丰(中国)银行的公告,该行将两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从2.79%下调至1%;3年期存款利率从3.33%下调至1.1%;5年期存款利率从3.6%下调至1.2%。该行1年期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保持不变,仍为2.25%。

            此前不久,花旗银行(中国)已经调整了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调整幅度与汇丰银行基本一致。这意味着上述两家银行2年期、3年期、5年期存款利率与1年期出现了  “倒挂”。

            实际上,央行对人民币存款利率“放开下限,管住上限”的要求早已有之,但国内银行金融机构从稳定存款来源考虑,仍执行央行确定的利率上限,没有采取差别利率,由此形成了储蓄客户  “存款期限越长,收益越大”的思维定式。

            虽然从同业机构表态来看,中资银行短期内不会跟进调整中长期存款利率,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市场流动性状况和市场上其他负债渠道成本来调整存款成本的商业化操作未来将是大势所趋,储户观念也应“与时俱进”。

            根据汇丰、花旗等机构的解释,调整利率是根据市场情况以及自身业务发展所做出的决定。市场分析人士进一步指出,在当前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资金宽松,由于长期定期存款成本高,在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外资银行有降低负债成本、扩大存贷差、减少高成本负债比例的要求。

    应顺势调整储蓄结构

            实际上,在许多发达金融市场,银行机构根据自身负债结构、融资成本以及生息资产结构来动态调整存款利率,甚至形成中短期利率倒挂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在我国,“存款期限越长,收益越大”的思维定式根深蒂固,储蓄凭借其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上的优势,一直是投资者理财的首选。即使是在5%以上的高通胀期、存款呈现负利率时,储蓄的基础地位也没有动摇。
     

    NextPage


            由于国内储蓄具有上述特点,若利率市场化,显然会对市场造成一定冲击。为了顺应趋势,投资者应根据市场形势甚至不同银行机构的融资成本,动态调整自身储蓄结构。

            以目前形势为例,假设我国已执行普遍的利率市场化,在今年1~4月份银行信贷井喷的背景下,当前银行体系内流动性已非常充裕,在获取资金相对便宜且容易的时期,银行必然有降低融资成本的考虑,当前中长期存款利率会呈现下降态势。

            由于当前仍处于通缩期内,且预盼中期不会更改趋势,即利率或还有下调态势,中长期储蓄无疑更有利于锁定收益;相对应的是,由于流动性的充裕,市场对未来又有通胀预期,并预盼未来可能有升息的可能性,如果认为升息会在短期内到来,无疑选择短期存款更为有利。

    专家建议

    以分段定存代替一次性长期存款

      对于近期部分银行机构出现的长、短期人民币储蓄利率倒挂的现象,以及未来可能逐步成形的利率市场化趋势,理财客户如果有中长期理财需求,要怎样才能获取最大效益?

            “存款也是产品,但理财并不限于购买单一产品,而应该树立资产配置的理念。随时调整各资产的配置比例,是银行给予客户应对利率倒挂、通缩等市场变化的建议。”针对未来存款市场可能发生的变化,对于习惯于储蓄的投资者,招商银行江湾支行理财经理孙晓庆如是建议。

            实际上,今年四五月份发行的5年期国债利率仅在4%左右,这表明在目前的市场格局下,通过单一品种长期限投资来获得可观收益的难度已越来越大。

            “目前客户已经更为理性,不再选择单一、过长的投资品种。”孙晓庆表示,对于有长期理财需求的客户,银行会建议他们选择阶梯性存款,以分段1年定存来替代一次性存款3~5年的方式。“在经济周期波段中,保证资金的流动性以随时做出正确选择”。

            另一方面,除存款外,在孙晓庆看来,客户的长期理财也应该适当配置基金、分红型保险以及黄金等各个品种。因为一个较长的期限内,证券市场、黄金市场都会有周期波动以及上涨的机会存在,客户从规避风险、获取收益的两方面考虑,动态调整不同风险权重品种的比重,使理财规划与市场特征相吻合。  每经记者  陈珂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65072776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上一篇

    记者暗访:重压之下 信用卡套现改头换面

    下一篇

    销量少“家电下乡”三大环节漏洞凸显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